寓言“梓庆为鐻”注释、翻译和解说
【注释】
①梓庆:名叫庆的木工。鲁国的高级工匠。②鐻(ju):通虡,一种悬挂乐器的雕木架子。③静:通净。④骨:通滑,乱。
【意译】
有个名叫庆的木工削木做鐻,做成以后,见到的人都叹为鬼斧神工。鲁侯见到后问道:“你用什么法术做成的呢?”回答说:“臣仆,不过是个工人,哪有什么法术,不过有一点可以说说。臣仆将要做鐻之前,不敢耗费一点精神,一定要斋戒净心。斋戒三天,不敢怀有庆赏爵禄的心念;斋戒五天,不敢怀有毁誉巧拙的心思;斋戒七天,则几乎忘了自己的形体。在这个时候,不再上朝,心志专一而外在的扰乱一概忘却,然后,进入山林,观察自然事物的各种情状,找到了合适的情状,就把它画在要做的鐻材上,然后再动手施工,不是这样就决不动手。当施工的时候,主观的体验与外在的客观情状完全融合,雕刻出来的鐻就要被疑为鬼斧神工了,这恐怕就是其中的原因吧!”
【解说】
做任何事情,一旦有了种种杂念,为外在的利害关系所困扰,那么他的心神就会受到束缚,无法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进行合乎自然的规律的创造。梓庆为鐻,必定要等到忘乎一切,完全进入专心创造的心境后才开始,这时候,他才能使自己的主观体验与客观对象完全统一起来,然后动手创作,也就自然能收到鬼斧神工的效果。梓庆其实是一个艺术大师,他之为鐻,其实也就是一次艺术创造,而不同于普通的工匠劳作。作为一个艺术家,如果在他创作的前后过程中,受到来自外在强迫的或者内在自发的各种干扰,那么他就不可能享有专注于文艺创作本身的自由空明的心境,也就不可能进行只属于文艺本身的自由创造,他对生活的观察和取舍,也就不可能符合生活的自然。试想,要是在梓庆斋戒的时候,鲁侯不断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梓庆,他怎么能够达到忘怀一切的境界呢?好在鲁侯十分大度,他能够尊重梓庆的创作活动,甚至不上朝也不加追究,所以说梓庆是幸运的。他能取得鬼斧神工的成就,也有鲁侯不横加干预的一份功劳。当然,梓庆本人“不敢怀庆赏爵禄”,“不敢怀非誉巧拙”,能够不做名利的娼妓,也是他能保持自由空明的心境,取得创作成功的基本前提,否则,他也许会滥用和浪费鲁侯给予的自由创作的权利。
【相关名言】
多观察, 多经历, 多研究, 是学习中的三大栋梁。
——英国·狄斯累里
无可争论, 写作事业最不能机械划一, 强求一律, 少数服从多数。无可争论,在这个事业中,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 有思想和幻想, 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
——苏联·列宁
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 另一种学派, 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
——毛泽东
-
《百丈山记》选自《朱文公文集》,通篇状物写景,准确而形象,细致而生动,表现出作者精细的观察能力和运用语言的功夫,是一篇以刻画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
-
梅尧臣的《览翠亭记》是一篇唐宋散文作品,描绘了翠亭的美景。翠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山水之间的和谐融合而闻名。文章语言简洁明快,用词精准,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鉴赏能力。这篇散文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充满了诗意和哲理。读完后,我对翠亭的美丽景色有了更深的了解。
-
无以小财为争,无以小事为雠。|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无以小财为争,无以小事为雠。》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绰约小天仙,生来十六年。姑山半峰雪,瑶水一枝莲。晚院花留立,春窗月伴眠。回眸虽欲语,阿母在傍边。
-
朝送南去客,暮迎北来宾。孰云当大路,少遇心所亲。劳者念息肩,热者思濯身。何如愁独日,忽见平生人。平生已不浅,是日重殷勤。问从何处来,及此江亭春?江天春多阴,夜月隔重云。移樽树间饮,灯照花纷纷。一会不易
-
佛言劫火遇皆销,何物千年怒若潮? 经济文章磨白昼,幽光狂慧复中宵。 来何汹涌须挥剑,去尚缠绵可付箫。 心药心灵总心病,寓言决欲就灯烧。 这首诗作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其年龚自珍再次赴京参加会试
-
东方未明 作者: 周永才 【本书体例】
-
蜀国花已尽,越桃今已开。色疑琼树倚,香似玉京来。且赏同心处,那忧别叶催。佳人如拟咏,何必待寒梅。
-
【名句】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注释与译文]只希望你的心象我的心一样,那就一定不会辜负我的一片痴情了。这两句词,表露了对恋人的希望和对爱情真挚、热烈的感情。 参考文献 (宋)李之仪《卜算子》
-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原文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二 1923年8月,朱自清、俞平伯同游秦淮河,后都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题,各撰文一篇。朱自清在这篇散文里,着意描绘了秦淮河的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