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注释】
选自宋·苏轼石钟山记。
臆断:根据揣测而判断。
可乎:可以吗?
【赏析】
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正月,苏轼由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团练副使移任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团练副使。三月文书到,苏轼四月离开黄州,走水路经长江至江西,游览庐山后,五月至筠州(今江西省高安)与弟子由(监筠州盐酒税)道别,尔后送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今属江西省)县做县尉。六月初九,父子俩一起途经湖口县,游览了坐落在鄱阳湖东岸的石钟山,写了这篇著名的石钟山记。文中通过实地考查,对石钟山得名的说法进行了辨析,并对臆断其有无的行为进行了批评: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意思说:事情不通过眼睛看、耳朵听,单凭想象来推断其有无,行吗?
据水经记载:鄱阳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分上、下两山,倚南的为上石钟山,靠北的为下石钟山。双峰对峙,矗立在鄱阳湖口长江之滨。尤其下石钟山,处在江、湖交汇处,更为著名。山上奇石突兀,山下石洞纵横,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若洪钟,自古为游览胜地。历代不少文人到此游览,作文题诗,以纪游踪。
对于石钟山名字的由来,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认为,山下有个深水潭,微风激起波浪,水向石头猛烈碰撞,发出洪钟般的声响,石钟山因此得名。唐朝时,有个叫李渤的人去石钟山调查,他在水潭附近找到两块石头,敲击时发出铿锵的金石之声,李渤便认为这是石钟山命名的原因,否定了郦道元水石相搏发声的说法。
苏轼对二说都有怀疑,但并没有立刻作出判断。他夜游石钟山,亲自观察探寻,发现了两处钟声:一处由声响而及地形,一处由地形而及声响。原因是石钟山下有巨大的洞穴和裂缝,地形特殊,风浪冲进山石孔洞,激荡回旋,便发出洪钟般的声音。苏轼由此赞同郦道元的意见,断定这是石钟山得名的真正由来。
这件事使苏轼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肯定要犯错误。“目见耳闻”就是实地考察。唐朝李渤虽然也作了实地考察,但很不深入,所以犯了错误。苏轼在没有考察之前,对郦道元的说法也曾怀疑过,但深入考察之后,才发觉“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并用自己的“目见耳闻”补充了郦道元“言之不详”的地方。
那么,同样是考察,为什么李渤和苏轼得出的结论不一样呢?答案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似的考察是不行的,要探求真理,必须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追本溯源,才能避免主观臆断。李渤虽然“访其遗踪”,却没有深入到潭下去看,仅凭叩石发声便草率地得出结论,因而是错误的。苏轼深入到潭下去做了仔细的考察,才弄清了问题的本质。
所以,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作者身历其境,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值得人们学习和效仿。
由于石钟山记一文脍炙人口,山以文名,从此,苏轼的名字就与鄱阳湖口石钟山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
奸雄乃得志,遂使群心遥赤风荡中原,烈火无遗巢。一人计不用,万里空萧条。
-
讲立庠序,延请宿学,广集后进,使油然入道,发剖琢之功,运仁义以征伐,敷道德以服远,何招
《讲立庠序,延请宿学,广集后进,使油然入道,发剖琢之功,运仁义以征伐,敷道德以服远,何招而不怀,何柔而不从?》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生活之道·文明·“柜台语言学家”张秉贵 北京百货大楼售货员张秉贵,接待顾客用语文明,被誉为“柜台语言学家”。顾客上柜,他主动打招呼,多问不烦、多拿不厌。有的顾客有急事想先买,他就对先到的顾客说:“这位
-
瓦官阁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寺庙之一,位于南京。此诗明显不是战乱年代所作,估计作于中年。 此诗流畅明快,一路对仗下来,可见李白的感动心情。几乎不用典故,明了清晰,白描风韵。
-
春节快到了,办公楼前竖起一根不锈钢旗杆,阳光下闪闪发亮。升旗时,发现旗杆上面竟然没有绳子,厂长瞪了一眼负责此事的行政科长,一脸的不
-
幼闻无生理,常欲观此身。心迹罕兼逐,岖崎多在尘。晚途归旧壑,偶与支公邻。导以微妙法,结为清净因。烦恼业顿舍,山林情转阴。朝来问疑义,夕话得清真。墨妙称古绝,词华惊世人。禅房闭虚静,花药连冬春。平石藉琴
-
几种碑文的赏析与写作·墓碑·《吴之瑛先生碑文》(吴贵栋)
-
宦途本自安身拙,世累由来向老多。远谪四年徒已矣,晚生三女拟如何?预愁嫁娶真成患,细念因缘尽是魔。赖学空王治苦法,须抛烦恼入头陀。
-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作品赏析【注释】:白石:道家有“煮五石英法”,在斋戒后的农历九月九日,将薤白、黑芝麻、白蜜、山泉水和白
-
牛马四足,是谓天;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① 。(《庄子·秋水》) 【注释】 ①天:天性,自然。络:原文为“落”,笼罩,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