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张耒《少年游·含羞倚醉不成歌》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宋)张耒
少年游·含羞倚醉不成歌
含羞倚醉不成歌,纤手掩香罗。偎花映烛,偷传深意,酒思入横波。看朱成碧心迷乱,翻脉脉,敛双蛾。相见时稀隔别多。又春尽,奈愁何!
张耒,字文潜。据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七载:“右史张文潜,初官许州,喜官妓刘淑奴”,遂作此词。
词的上片写饯别。被送的男子即将外出了,这位女子为他送别,酒入愁肠,不由地泛起离情万种。她本欲唱一支送别的歌曲如阳关曲、骊歌之类,但由于“含羞倚醉”,歌唱得不成样子。“含羞倚醉”四字,含有复杂的感情,可能她是一个初恋的少女,情窦初开,故而含情脉脉,羞羞答答。她轻启歌喉,但由于心跳怦怦,竟至唱走了调。仅仅四个字,便把女主公特定的心理过程刻划得如此细微而有层次。“纤手掩香罗”一句补足前意。香罗即是香罗帕、罗巾。含羞也好,倚醉也好,她总要流露出少女两颊的朵朵红云。于是她的纤纤玉手拿起一块香罗帕,把红云轻轻掩住。淡淡一笔,歌女的内心活动纤毫毕现。
如果以为这位女子在爱情上完全处于被动状态,那就错了。她的心里还在想着对方哩。倚醉不足,掩帕又不足,遂偎在花边,映在烛前。但就在花影烛光的掩映下,她终于忍不住感情的冲动,不时地向那位男子暗送秋波,偷传深意。
下片写别后。那位男子在词中始终没有出现,我们仅仅从女子这个主体的抒情中意识到此一客体的存在,他究竟是多情抑或负心,不得而知。但从词意看,一从别后,他好久没有回来,甚至连书信也未寄过。因此这位女子陷入了深深的离愁之中。她日思夜盼,常常把红的看成绿的,两眼已经发花。“看朱成碧”,语本梁王僧孺夜愁示诸宾诗:“谁知心眼乱,看朱忽成碧。”意谓心乱目眩,不辨五色,极言忆念之深、相思之苦。为了躲避这一痛苦,她索性什么也不看:“翻脉脉,敛双蛾。”脉脉,就是不见。文选范云古意·赠王中书诗云:“谁云相去远,脉脉阻光仪。”李善注:“翰曰:脉脉,不见貌。”双蛾,即一双蛾眉。一个“翻”字,使词意发生很大转折。这女子原来是殷盼之极而目迷心乱,于是索性什么也不看,颦眉独坐,从这一转折中,可以窥见她内心痛苦之深。
以上都是写女主人公的外在表现,至“相见时稀隔别多”,则纯为情语,可以视作这女子的内心独白,也道出了过去时代里人生所常有的缺撼——“别时容易见时难。”“隔别多”,不仅说常常离别,而且也指相别时间之长。相别时间究竟多长,下两句作了补充:“又春尽,奈愁何!”从这两句看,他们的分别应在去岁春间,此时已是又一个春尽,而男子依然未归,难怪这女子盼望得如此殷切,只得长叹“没奈何”。
此词在写法上有两点很突出:一是多用动词,上片写内心活动一连用了“含”、“倚”、“掩”、“偎”、“映”、“传”、“入”等七个动词,遂层次鲜明地展示了感情变化过程。我国诗歌,往往省掉动词,全以名词组织成篇,如温庭筠高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可此词却大不相同,不能不说是一种特色。二是注意点染。上片“偎花映烛”,是在描写情绪过程中点染一下环境气氛,并带出饯别的时间是在春夜。花烛交辉,气氛恬静,再映以红颜,则美如图画了。下片“相见时稀隔别多”,是以实语点出人物的内心活动,既点出了主题(离别),也起到化实为虚的作用。
-
宜黄县县学记宜黄县县学记 【原文】 古之人,自家[161]至于天子之国皆有学,自幼至于长,未尝去于学之中。学有《诗》《书》六艺、弦
-
《采桑子》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①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② 【注释】 ①棹(zhao照):一种划船工具,形状如桨。西湖:指颍州(今安
-
关汉卿适意行,安心坐,渴时饮,饥时餐,醉时歌。困来时就向莎茵卧。日月长,天地阔,
-
注释《水经》并记述全国河道水系的历史地理专著。四十卷。北魏郦道元注。其成书年代尚无定论,但可肯定书成于郦道元在世后期,因书中出现的最后年代是延昌四年(515年) (《水经注》卷二十九·比水注),郦道元
-
记忆与遗忘我们应该记忆的事,最易遗忘。我们力求遗忘的事,反而记忆。昨天我有要事,非立时立刻打电话到家里去关照不可。突然之间,匆促之
-
新苗未没鹤,老叶方翳蝉。绿渠浸麻水,白板烧松烟。笑窥有红颊,醉卧皆华颠。家家机杼鸣,树树梨枣悬。野无佩犊子,府有骑鹤仙。观风峤南使,出相山东贤。渡江吊狠石,过岭酌贪泉。与君步徙倚,望彼修连娟。愿及南枝
-
【原题】:六月二十日舍贾耘老溪居旦起蔡成允见访仆方蓬头亦脚坐溪上乃用此见成允而君不以为无礼反寄诗有褒借意甚愧过情戏作一道奉报
-
历代诗人的笔下,绵绵不断的细雨总是和“愁思”难解难分的,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但是在蒋捷词里,同是“听雨”,却因时间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词人
-
五岳之丈人,西望青瞢瞢。云开露崖峤,百里见石棱。龙谿盘中峰,上有莲花僧。绝顶小兰若,四时岚气凝。身同云虚无,心与谿清澄。诵戒龙每听,赋诗人则称。杉风吹袈裟,石壁悬孤灯。久欲谢微禄,誓将归大乘。愿闻开士
-
作品产生的感发力量与作者的初衷不符,这是文学中的常见现象。这首词就是如此,以小序中“赋而感之”可以看出,作者本意是咏花,孰料写着却生成许多感慨,这感慨使词的思想性加深了。 很明显,上阕自始至终都是以第三人称咏赞琼花,即所谓“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