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柳二首(其一)》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罗隐
灞上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柳”这一意象总是与送别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柳与留字偕音,折柳送别,有依依不舍之意。自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后,历代文人以柳咏别者不断。再者,在古典诗歌中,柳还常被当作另一形象来歌咏,即将柳比作妓女歌女,如白居易别柳枝“两枝杨柳小楼中”。而韦应物章台柳“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这人折来那人攀,恩爱一时间”就更是为人所熟知的了。罗隐的这首柳,是将送别和妓女两种意象有机地统一起来,构成一种新的诗歌境界。
头两句写送别。灞上,在长安城东,当时人多在此送别。一见“灞上”,人们也就自然想到了“别”。头一句是写人事活动,而“送别”中自含“柳”意,故第二句是虚实双承。“相偎相依”,明写情人临别时相亲相偎,依依不舍的情态,而“不胜春”三字又点明这是在咏柳。浓春熏风中,柳丝娇弱无力,垂枝相牵相挨,姿态袅娜,风情无限。后两句承“别”意而作转折性描写。春天里,柳花点点,随风轻飏,忽东忽西,飘浮无主。这种意象很容易使我们把它与妓女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对此情景,再回想上面的“相偎相依”,作者不无感慨的问道:“争解垂丝绊路人”?争解,是怎知的意思。这一问,颇耐人寻味,但含意亦颇难索。是同情?是讽刺?是讽刺它的水性杨花、风流轻浮,只知逢场作戏,根本就不知道真正的情爱呢?还是同情她的自身难主,身世无托而不得不佯随人意?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读者自可慢慢体会。
这是一首咏物诗,其特点是用拟人化的手法,亦物亦人,难分其是以人咏物还是以物咏人,喻体、本体交融成一体。能抓住柳的柳丝、柳花两方面的特点,进行综合描写,反映出妓女的复杂的生活心态,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之一,近人赵熙称其为“高适诗中第一大篇”。在诗的序言中高适说明了这是一首和诗:“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
-
翠岭香台出半天,万家烟树满晴川。诸僧近住不相识,坐听微钟记往年。
-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作品赏析【注释】:凉州词:又名《凉州歌》。《乐苑》称,开元年间,西凉都
-
北山经之首,曰单狐之山,多机木 ① ,其上多华草 ② 。漨水 ③ 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水,其中多茈石、文石。 又北二百五十里,曰求如之山,其上多铜,其下多玉,无草木。滑水出焉,而西流注于诸毗之水。其中多
-
《诗经》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释】静:娴雅安详。姝:美好。城隅:城角隐蔽处。爱:通“薆
-
燕山亭 【宋】赵佶 北行见杏花 裁减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 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愁苦。 问院落凄凉,几
-
【4482】提高组织工作质量重要论述、讲话节选、言论集(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关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有关于亲情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关于亲情的诗句古诗15首,有关亲情的古诗文,关于亲情的诗句古诗15首。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 孟郊:《游子吟》)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
-
白鹭拳一足,月明秋水寒。人惊远飞去,直向使君滩。
-
在冰雪童话里穿行从回来的整个上午到黄昏,都没有从冰冷中暖过来,似乎整个身体被冻僵了。冰雪的寒气,那刻骨的冷,残留在骨缝里透着风,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