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恭尹《读秦纪》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陈恭尹
谤声易弭怨难除,秦法虽严亦甚疏。
夜半桥边呼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
陈恭尹是清初著名的遗民诗人,他的诗歌以怀古之作最为突出。这首诗是他关于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读后感,实质也是一首咏史诗。它具体针对秦始皇焚书一事,来抒发诗人自己的感想。
第一句“谤声易弭怨难除”,字面上是用国语·周语中周厉王以暴力“弭谤”,镇压民众舆论,“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而没几年就被推翻的典故,在这里讲的则是秦朝。意思说,人们抨击秦王朝暴政的言论是很容易通过焚书这种高压手段来消弭的,但是,人们心底的怨恨却很难消除,依旧存在。
第二句“秦法虽严亦甚疏”。“秦法”在这里具体即指秦朝有关禁毁书籍的法令。据秦始皇本纪记载,“史官非秦记皆烧之”,其他各种书籍除“博士官所职”者外也都要“杂烧之”,甚至连偶然谈论也得杀头。全句是说,这种法令虽然严厉细密,但它事实上却也十分疏阔,漏洞很多。这一句和上一句在句法上都有一层转折,但前者是正面的实际叙述,后者则是反面的故意讽刺。接下去两句,进一步用具体的事实予以说明。
第三句“夜半桥边呼孺子”。“孺子”在这里意思是小伙子,指西汉张良。据史记·留侯世家,张良年轻时曾在下邳的一座桥上遇见一个由黄石变来的古怪老人,老人在一天夜里送给他一部太公兵法;他经常研读,后来果然辅佐汉高祖刘邦推翻了秦朝,被封为留侯。
第四句“人间犹有未烧书”,即由此证明,人间还有未曾烧掉的书呢。联系上文,意思是说,秦王朝不以善政消除人们的怨恨,而企图借焚书来消弭人们的议论,结果非但焚不尽书,反而更加激起人们的反抗,导致彻底的灭亡。
这首诗在立意构思体裁(七绝)、用韵(鱼部)等诸多方面与唐代章碣的焚书坑、宋代萧立之的咏秦诗、明代袁宏道的经下邳以及同时代诗人陆次云的一首咏古(“儒冠儒服委邱墟”)等等大抵相同,共同构成了一个题咏秦王朝“焚书坑儒”的诗歌系列。但它的现实意义,却明显超出于其他诸作之上。因为在清初诗歌当中,“秦”往往暗指清朝,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秦朝,实际上写的却是清朝;它针对焚书抨击、讽刺秦朝的暴政,其实就是“以古非今”,对清王朝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思想禁锢等类似的高压政策表示极大的不满;特别是它有意拈出张良所读太公兵法未被焚毁一事,更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矢志推翻清朝、匡复故国的决心和信心。对于咏史诗来说,关合现实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这首诗的好处,主要也就在这里。
-
六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
-
点击进入: 郁达夫《钓台的春昼》原文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坛上著名的小说大家,然而他的游记散文却也写得清新秀美,曲尽其妙,倍称于世。郁达夫主张散文应写得情景兼到,既细且清,而又真切灵活。呈现在我们面前的
-
合掌,顾名思义,是指左右手合起来之意。在诗学修辞来说,是 指对偶句中的两个字词是同一个意思,如闻与听,眼与目 相对者。元人萨天锡诗: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被一 个老叟指出应换闻为看,避免合掌
-
丹霄携手三君子,白发垂头一病翁。兰省花时锦帐下,庐山雨夜草庵中。终身胶漆心应在,半路云泥迹不同。唯有无生三昧观,荣枯一照两成空。
-
黄花丛畔绿尊前,犹有些些旧管弦。偶遇闰秋重九日,东篱独酌一陶然。自从九月持斋戒,不醉重阳十五年。
-
【注释】:
-
塞下曲许浑①夜战桑乾北②,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注释】①许浑(?—约858),字用晦,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县)人
-
《将赡才力,务在博见。》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一是的,我要说的是梦想。我要说的是有梦想的人生。我的梦想在文学,或许我将要谈论文学,但我其实是在说梦想。梦想是生命的阳光,和它相比
-
《海棠·垂丝海棠》咏海棠诗鉴赏 文征明紫带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