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注释】
选自唐·杜牧阿房宫赋。
六王:战国末齐、楚、燕、赵、韩、魏六国诸侯。
毕:结束,完毕。此指灭亡,即结束了六王的统治。
四海:古时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故四海之内即指中国。
一:统一。
蜀山:四川一带的山。
兀(wù):原指高而上平,此引申为平秃。指山上的树木被砍光了。
阿房:即阿房宫,秦宫苑名,旧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阿房村、古城村、朐家庄一带。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动工修建,至秦二世尚未竣工。项羽进驻秦地后,将其焚毁。
出:特出其上,出现。
【赏析】
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16岁的李湛即皇帝位。这位小皇帝大治宫室,穷奢极欲,沉溺声色,搞得天怒人怨。时年23岁的杜牧对此极为不满,便写了这篇阿房宫赋予以讽谏。文章借秦王阿房宫之兴废,以史为鉴,讽时刺世,表现深刻的忧患意识和对历史的沉思。开篇四句,更是气势不凡,显示出作者不凡的笔力: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意思说:战国时期燕、赵、韩,魏、齐、楚六国被灭,秦始皇统一了天下;蜀山的树被砍光了,阿房宫也建成了。
战国时期,六国纷争,逐鹿中原。秦始皇兵出崤谷,席卷天下,将一个纷争割据的中国,归于一统。可以想见,那是一场多么艰辛而又多么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然而作者却举重若轻,仅用六个字,“六王毕,四海一”,便概括得丝丝入扣了;而一座雄伟壮观、耗尽民财民力,修建了多年的阿房宫,也仅用了六个字,“蜀山兀,阿房出”,将之概括得淋漓尽致,准确传神。
本句十二个字,字字千钧,突兀峥嵘,有如泰山拔地,气势不凡,不是杜牧这样的大手笔,不能写出如此气象来。
你看,一个“毕”字,一个“一”字,便将大秦帝国兵强马壮,国力强盛、无坚不摧的气势彰显无遗。六国灭亡了,江山一统了,在这历史大背景上,蜀山一空、阿房崛起,仅一个“兀”字,一个“出”字,另一种宏大的景象—阿房宫便凸现在人们眼前。秦王锐不可当的时代形势,他的野心与贪婪,不爱惜民力,穷奢极欲的享乐,都在这十二个字中包含进去了。
那么,“六王”为什么会“毕”,“四海”为什么能“一”呢?六国之亡,关键何在?这个问题,作者在文中给出了明确答案:“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取掠其人,倚叠如山。”六王骄奢淫逸,已隐含了灭亡的根源,所以,“六王”之“毕”,不在别人,而在自身。“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同样的道理,“蜀山兀,阿房出”,也是内涵丰富。之所以要从蜀山运木料至秦都咸阳,一定是秦陇一带的树木伐光了。自古“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那么,要从蜀地运送那么多木料,不知要役使多少人力物力,经历多少艰难险阻?而要建成阿房宫,又不知要经历多少日月,耗尽多少民脂民膏?昔日“六王”以“不爱其人”而“毕”,如今秦始皇步其后尘,岂不预示着他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么!
-
《菊花·琵琶仙水南菊花》咏菊花诗鉴赏 林克钰
-
一桃复一李,井上占年芳。笑处如临镜,窥时不隐墙。敢言西子短,谁觉宓妃长。珠玉终相类,同名作夜光。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历经艰险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形容历尽艰辛终于成功的诗句,描写历尽艰辛终获成功的诗句,形容历尽艰辛终于成功的诗句。按照你的要求我推荐一下:《竹石》清代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译文: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
-
典源出处 《春秋僖公》: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左传》:十六年春,陨石于宋五,陨星也。六鹢退飞过宋都,风也。杜预注:鹢,水鸟,高飞遇风而退,宋人以为灾,告于诸侯,
-
家是一种味道,一种喜欢的味道,有味才是家。童年,家是爸爸的汗臭味。我的童年记忆正好从农村大包干开始,从父母分到土地和牲畜的喜悦开始
-
一路入岚堆,还惊禹凿开。林无恶兽住,岩有好泉来。云阵藏雷去,山根到海回。莫辞登绝顶,南望即天台。
-
作者: 张俊山
-
父母在难,盗能为我救之,感乎?曰:此不世之恩也,何可以弗感?设当用人之权,此人求用,可荐之乎?曰:何可荐也。天命有德,帝王之公典也,我何敢以私恩奸之?设当理刑之职,此人在狱,可纵之乎?曰:何可纵也。天
【名句】父母在难,盗能为我救之,感乎?曰:此不世之恩也,何可以弗感?设当用人之权,此人求用,可荐之乎?曰:何可荐也。天命有德,帝王之公典也,我何敢以私恩奸之?设当理刑之职,此人在狱,可纵之乎?曰:何可
-
夫清风动驾,谒阮籍于山阳〔2〕;素雪乘舟,访戴逵于江路〔3〕,犹名高好事,迹标良史。
-
或问: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何也?曰:人之才能、性行、容貌、辞色,种种不同,所事者必悦其能事我者,恶其不能事我者。能事者见悦,则不能事者必疏,是我之见疏,彼之能事成之也,焉得不妒?既妒,安得不相倾?相倾
【名句】或问: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何也?曰:人之才能、性行、容貌、辞色,种种不同,所事者必悦其能事我者,恶其不能事我者。能事者见悦 ① ,则不能事者必疏,是我之见疏,彼之能事成之也,焉得不妒?既妒,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