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

【注释】

选自唐代·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浚:疏通。

【赏析】

唐太宗执政以来,任贤授能,开言纳谏,政治清明。到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一派歌舞升平景象。这时,唐太宗便显露出了一些“纵情傲物”、骄矜懈怠的苗头。魏征高瞻远瞩,写了这篇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希望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他说: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意思是:要想树木长得高大,必先稳固它的根部;要想水流向远方,必先疏导它的源头;要想国家安宁稳定,必先多积德义。

作者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为喻,阐发安邦治国的道理,通俗易懂而又深刻贴切。所谓“固根”者,喻其治本也。 根深才能叶茂,干壮才能枝高。身为人君者,多积“德义”,政治清明,国家才能安定,社会才能进步。所谓“浚源”者,喻其疏导也。国语·周语上记载,邵穆公劝诫周厉王消除谤言,提出著名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观点。意思说,如果用堵的办法,即用高压政策来防止人民提意见,如同筑堤防水,一旦水道壅塞,决堤泛滥,将会导致很大灾难,伤人必多。所以治水的人,主要用疏导的办法,让水有地方宣泄,才不致造成灾祸。对老百姓的意见,也应该进行宣导,让老百姓把话都说出来。如果政事顺从民意,群众不满的地方改进了,老百姓自然就没有意见了。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一文,总纲就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作为人君者,只要认同了这一观点,就应该积极行动,多积“德义”,并听取多积“德义”的具体方法。唐太宗接受了这一观点,唐朝得以走向“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

猜你喜欢
  • 岑参《西掖省即事》全诗赏析

    西掖重云开曙晖,北山疏雨点朝衣。千门柳色连青琐,三殿花香入紫微。平明端笏陪鹓列,薄暮垂鞭信马归。官拙自悲头白尽,不如岩下偃荆扉。

  •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出处】唐白居易《 长恨歌 》 【翻译】七月七日晚上在长生殿里,夜深人静时立誓悄悄: 【译注】七月七日长生殿上,夜半无 人时我俩窃窃私语,暗立誓盟。长生 殿:

  • 鲁迅《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全文、注释和赏析

    在广州,我觉得纪念和庆祝的盛典似乎特别多。这是当革命的进行和胜利中,一定要有的现象。沪宁的克复,在看见电报的那天,我已经一个人私自高兴过两回了。这“别人出力我高兴”的报应之一,是搜索枯肠,硬做文章的苦

  • 岑参《陪封大夫宴瀚海亭纳凉(得时字)》全诗赏析

    细管杂青丝,千杯倒接蘺。军中乘兴出,海上纳凉时。日没鸟飞急,山高云过迟。吾从大夫后,归路拥旌旗。

  • 浓郁的大理古城

    浓郁的大理古城印象中晓得在中国有个叫大理的地方。那是初中的时候,在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里得知。小说中老顽童不敢去的地方,就是

  • 何其芳《黄昏》赏析

    何其芳《黄昏》原文 《黄昏》这篇散文很短,仅几百个字,但是何其芳早期散文的基本风格已由此展露无遗:伤感忧郁的情调,孤独寂寞的主题,还有绚丽曼妙的文采。 题名是黄昏,题眼却是这句:黄昏的猎人,你寻找着什

  • 古诗文《河水·龙门》原文|注释|赏析

    [北魏] 郦道元 河水南径北屈县故城西 ② ,西四十里有风山 ③ ,风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门山 ④ 。《山海经》曰:“孟门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黄垩涅石 ⑤ 。”《淮南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 ⑥

  • 《古文观止·楚归晋知罃》译文与赏析

    楚归晋知罃楚归晋知罃 《左传·成公三年》 【题解】 公元前597年,晋国和楚国发生战争,最后楚胜而晋败。楚国活捉晋国大夫知罃,

  • 《听泉》鉴赏

    作者: 张俊山

  • 王维《终南山》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终南山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王维,本书卷一《竹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