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终南山》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王维,本书卷一竹里馆已介绍。据陈铁民王维年谱考证,王维于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迁殿中侍御史,是冬,知南选,二十九年(741)春,选事毕,自岭南还长安;天宝元年(742),为左补阙。所以,他隐居终南山的时间,应在开元二十九春自岭南北归之后,天宝元年官左补阙之前,历时约一年左右。陈铁民王维集校注卷二将此诗编在开元二十九年。
终南山一作终南山行,又作终山行。“终南山”是秦岭山脉中的一段,西起陕西宝鸡眉县,东至陕西蓝田县,主峰在周至县境内,海拔2604米。
首联写终南山的全貌。起句写山之高,“太乙”即终南山的别称,“天都”即天空。远看终南山与天空相连,所以说它“近天都”还是确切的。次句写山之远。“海隅”就是海边,说终南山连接海边当然不符合事实,但是就其走势而言,由西向东,一座山连着一座山,一眼望不到头,此句采用夸张手法,极言其远大,艺术效果明显。
颔联写终南山的近景。三句写山中白云弥漫,当人们刚从云中穿过的时候,可能还没感觉到白云的存在,或者不觉得其多,但是当我们回头一望,就会发现刚刚走过的路上,已是一片云海。四句写山间青霭充溢。“霭”,云雾。南朝宋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说过“左右青霭”的话。用“青”来形容“霭”,可能与山间绿色的植被很好有关。韩愈早春诗写过“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话,这句诗也说了同样的道理,从总体效果看,山间充满着青霭,走近一看,就局部而言,其浓度不够,就看不见青霭了。这两句诗表明诗人观察自然环境深入细致,既善于总结,又善于表达。
颈联写终南山之广大。五句从天文角度写其广大。清王尧衢唐诗合解笺注卷八云:“天文各有分野,以二十八宿分别九州。今中峰之北,为雍,为井、贵;其南则为梁,为翼、轸。则是天之分野,由中峰而变。”“分野”,古代以地上的州郡位置与天上的星辰位置相对应,谓之分野。“中峰”即终南山的主峰太乙峰。这句诗是说,以太乙峰为界,山之南北的分野是不同的。下句从终南山本身来写其广大,在同一时间内,不同的山谷,无云雾则晴,有云雾则阴。再说山谷的方位不同,也会造成阴晴的差异。
尾联写诗人流连忘返。诗人隔水向樵夫打听投宿的地方,准备明日继续游览,则今日所见景色之赏心悦目也就可想而知了。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九说:“或谓末二句似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这两句诗增加了诗人与樵夫的问答,也丰富了画面,并在画外增加了声音与活力。
诗人构思往往以小见大,以一斑而窥全豹。正面写大景观,非有大手笔不可。此诗在这方面,颇为人称道,如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九称:“‘近天都’言其高,‘到海隅’言其远,‘分野’二句言其大,四十字中,无所不包,手笔不在杜陵下。”就是尾联也是以小见大,如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阔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
-
别卢秦卿司空曙知有前期在,难分此夜中。无将故人酒,不及石尤风。司空曙(约720—约790),字文明,广平(今河北永年)人。安史之乱,避地
-
【原题】:祷雪麻仙洞前立春一日湫压县境而雪霰已集连日六化呈瑞以元宵设供权你及士友皆赋诗二首和韵以谢
-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爱国词人辛弃疾,一向抱有重农思想,他十分提倡农业,以致将自己的号及书斋均取名为“
-
是指人对某件事情无成见,持有怎么办都行的随和态度。语出《论语·微子》:“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孔子的这句话,是指出仕与退隐而言的。《四书集注》在这句话的下面附有孟子的话可作注解:“孔子可以仕则仕
-
九天雨露传青诏,八舍郎官换绿衣。初佩银鱼随仗入,宜乘白马退朝归。雕盘贺喜开瑶席,彩笔题诗出锁闱。闻道水曹偏得意,霞朝雾夕有光辉。
-
小妓金陵歌楚声。家僮丹砂学凤鸣。我亦为君饮清酒。君心不肯向人倾。
-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出处】唐贾岛《 寻隐者不遇 》。 【意思1】松树下问童子,师父哪里去了? 他说师父采药去了,就在大山之中,却因白云缭绕; 不知他的去处。 【
-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出处】唐杜甫《 月夜忆舍弟 》。 【译注】戍鼓: 城门楼有戍兵把守,夜间定时击鼓,鼓后进入戒严时刻,不许人行走了。句意: 城门楼静夜的更鼓,已禁止行人的来往。在秋天
-
【名句】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注释与译文]项斯,唐代人,因杨敬之的推荐而中高科。杨在赠项的诗里说,我平生不会掩藏别人的优点,到处碰到人就夸奖项斯。诗句表现了诗人荐举人才的热情。今用“逢人说
-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1〕。昔穆公求士〔2〕,西取由余于戎〔3〕,东得百里奚于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