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碧泉图轴》全诗|鉴赏|赏析|意境解读
王翚
雨过飞泉下碧湍①,长松落翠草堂寒。
何人解识高人意②,溪上青山独自看。
【注释】
①湍(tuan):急流。②解识:理解。
【评说】
本诗选自天津艺术博物馆藏石谷草堂碧泉图题诗。
王翚(1632—1717),清初著名画家,字石谷,号耕烟,又号乌目山人,晚称清晖主人。江苏常熟人。师王时敏画山水,时称“画圣”。康熙中,以布衣供奉内廷,尝绘康熙南巡图而称旨,欲授以官,不就。其山水与王时敏、王原祁、王鉴并称“四王”,在清初影响至巨。著有清晖画跋、清晖尺牍等。
草堂碧泉图画境幽美,确为王石谷山水之精构。说其“幽”,除却意境,更指题诗中体现出的“幽情”与雅意。
开头两句写画面景物。“雨过飞泉下碧湍,长松落翠草堂寒”,这是对雨后山色的集中描绘。泉水飞流而下,落在清澈的水潭中,激起一阵阵湍流。山上的松树经过雨水的洗礼之后分外青翠。相比之下,山间的草堂就显得单薄而缺乏生气,里面甚至透出一阵阵寒意。“飞泉”的气势,“碧湍”的清澈,“长松”的傲寒,都代表着一种坚强的性格。“草堂”与“飞泉”、“碧湍”、“长松”构成了一幅美丽清幽的风景,在雨水冲刷之后,更给人带来清新之感。但它又点出,这是一个并不富裕的条件。既然有屋也就大约有人在,屋主就好比那“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屋不处闹市,没有邻居,也没有朋友,只有浮绕于翠松间的茅斋。这一切,早已使其性格跃然纸上,他依山傍水,靠着长松,以自然为伴,以陶冶自己的情性。当人们正沉醉于这清新的山水画中时,下面紧接着发出一句令人略感兀然之问:“何人解识高人意?”当时有很多人不了解画中“高人”归隐的意图,甚至还可能将其视作异类,但画家根本不顾这些。陶渊明不是为人不理解,终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怡然自乐。因而“我”也不求被人了解,因为潺潺的溪水怎会理解高山的伟岸呢?于是,只有“溪上青山独自看”了。虽然这样的生活并不富裕,可是精神上的无限享受足以冲淡物质的不腴,真正的境界应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斜。
大凡古代的文人雅士,纵然怀才不遇,仍有一种孤芳傲骨。诗中“高人”便是这样,即便尘世将我遗弃,官场无立我之地,我仍有青山、流水、飞泉、松翠。整首诗,有景有意,有问有答,虽未及一个“隐”字,但正如古人政治失意以求山水,画家也以一幅山水画,含蓄地道出其孤傲的心曲。
-
希伯来诗歌 一、圣经时期希伯来文学有着丰富而
-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原题】:以诗还府推杨学士无为编辱佳篇见答谨次元韵和酬
-
源水终无路,山阿若有人。驱羊先动石,走兔欲投巾。洞晚秋泉冷,岩朝古树新。峰斜连鸟翅,磴叠上鱼鳞。化鹤千龄早,元龟六代春。浮云今可驾,沧海自成尘。振翮凌霜吹,正月伫天浔。回镳凌翠壑,飞轸控青岑。岩深灵灶
-
《秋海棠·念奴娇秋海棠》咏秋海棠诗鉴赏 吴恩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二年级能背的古诗词,内容包括二年级必背古诗二十首,二年级必背古诗30首,小学生必背古诗二百首。《鹿柴》 唐 王维: 空 山 不 见 人,但 闻 人 语 响。 返 景 入 深 林,复 照 青 苔 上。 《别董大》(其一) 唐高适 千
-
《述酒》以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刘裕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也看惯了,篡权也看惯了,但这首诗仍透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 为了避祸,陶渊明把这首诗写得十分隐晦
-
江出西陵 ② ,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 ③ ,北合汉沔 ④ ,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 ⑤ ,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 ⑥ ,谪居齐安 ⑦ ,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
-
忆昨君当使北时,我往别君饮君家。爱君小鬟初买得,如手未触新开花。醉中上马不知夜,但见九陌灯火人諠哗。归来不记与君别,酒醒起坐空咨嗟。自我我亦随往矣,行即逢君何恨邪。岂知前後不相及,岁月◇◇行无涯。古北
-
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作品赏析【注释】:穷愁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