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名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出处和解释
【名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语出老子七十七章。意思是自然界是减少有余的来补给不足的;社会却不是这样,它是减少不足的来献给有余的。说明“天道”是公平的,而“人道”是不公平的。后以“损不足以奉有余”说明反动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损:减少。奉:奉献。
-
比喻身处纷繁复杂的环境中而感到迷乱。典出《红楼梦》第六回、第三十九回至四十二回。 刘姥姥是《红楼梦》中的一位农村老妇人,她的女婿是贾府的远亲,因家境贫寒,刘姥姥替女婿去贾府乞求资助,进了贾府的后花园大
-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① 。(《老子·三十六》) 【注释】 ①翕(xī):意为收敛、闭合。固:必然。微明:些微的显现,征兆。 【译文
-
作者: 窦春蕾 【本书体例】
-
凌云概日,由余之所未窥 〔1〕 ;千门万户,张衡之所曾赋 〔2〕 。周王壁台之上,汉帝金屋之中 〔3〕 ,玉树以珊瑚作枝,珠帘以玳瑁为匣 〔4〕 。 其中有丽人焉。其人也,五陵豪族,充选掖庭 〔5〕
-
【原题】:焦君以锦鸡为赠文彩可爱性复驯狎终日为家猫所困因遂挈还仍嗣短句
-
【原题】:春日同伯氏游问政山门意似表弟旧题用其韵先是尝持书招这篇末并以见意
-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李商隐的诗句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心爱人的思念之情。诗人回应君子的问询,表示不知道归期,象征着长久的相离。巴山夜雨涨秋池描绘了一个雨夜的夜景,增添了凄凉感。诗人期待与爱人共度甜蜜时光,希望能够一起剪烛灯来窥探彼此心灵深处。诗意流转于巴山夜雨的诱人时刻之中。上一句是为了突出对归期的无奈,下一句则为表达对夜雨时光的神往及期盼,使整首诗情感更为丰富。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对离别人的思念和无奈,情感深沉而含蓄。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中考古诗词鉴赏的形象,内容包括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题,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都形象,如何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诗以“锦瑟”起兴,既写瑟之华美,又写弦之细密繁复。“无端五十弦”暗示华年悄然流逝,
-
初仕便西辕,骊驹两佩环。山河识天府,风雨度函关。桑柘千畴富,人烟万井闲。欲为京洛咏,应苦簿书间。
-
名言: 结言端直,则言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注释: 结言: 指语言。端直: 正直。骏爽: 清俊明快。 句意: 语言端正挺拔, 就形成了文骨。志气清俊明快, 才产生文风。 出处: 南朝·梁·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