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贵伤民,谷贱伤农”注释、译文和评说
【注释】 魏文侯:战国时期魏国君主,名斯。尽地力:充分利用土地。教:教令。提封:共,大凡。九万顷:即九百万亩。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籴(dí):指买进粮食。百亩:合今三十亩左右。社: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祭礼,一年两次,春天举行时叫“春社”,秋天举行时叫“秋社”,春社祈神赐福,祈求五谷丰登;秋社报神,在丰收之后,答谢社神。闾(lǘ):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尝新:古代于孟秋时节以新收获的五谷祭祀祖先,然后尝食新谷。祠: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辞。
【译文】 李悝任魏国丞相时提出了一些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的主张,他以地方百里计算,共有九百万亩,扣除山川河流都城以及城乡居民住宅占地,共三分之一,还有田地六百万亩,如果勤于耕作,则每亩地可以增产三升;不勤于耕作,则每亩地要减产三斗。这样,方圆百里的土地的增产和减产之差,就是一百八十万石的粮食。他还认为,粮食太贵伤害一般人的利益,粮食价格太便宜又伤害农民的利益。一般人的利益受到伤害,他们就会四处流散;农民的利益受到伤害,国家就要贫穷。所以,粮食价格太贵或太便宜,带来的伤害是一样的。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一定要使一般人的利益不受到伤害,同时又能够鼓励农民搞好生产的积极性。一般五口之家的农民,耕田一百亩,每年收获粮食一百五十石,除去纳税十分之一即十五石,剩下一百三十五石。口粮,每人每月一石半,五口之家一年的口粮是九十石,剩下四十五石的粮食。每石粮食可卖得三十钱,共计可卖一千三百五十钱,除去春秋两次祭祀社神的费用三百钱,还剩下一千零五十钱。添置衣服,每人需要三百,五口人家每年需要一千五百钱,还缺四百五十钱。除此之外,还有不幸生病、丧葬的费用,以及交纳 国家增加的苛税还没有包括在这里。这就是农民之所以长期贫困,生产的积极性又得不到鼓励,从而使得粮食价格太贵的原因。
【评说】 为解决农民的困难,李悝设法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以增加单位面积产量,这种“尽地力之教”的办法在当时是成功的。粮食问题与民生密切相关,国家有必要采取相关措施,保护农民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伤农”与“伤民”都不是好事,但是按理来说,解决“伤农”的问题属于当务之急。只有让农业有利可图,才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地尽其力,人尽其用,从而使民众衣食无忧,国强民富。但是现实中的“谷贱伤农”往往不是由于一般的价格波动造成的,“伤农”的原因在于谷价降低到低于成本的程度,这种情况多是由于一些政策性干预的结果。如果是这样,不仅无利润可言,而且农民种的地越多越亏本,甚至即使是丰收对农民来说也未必是好事。因为粮食作为生活必需品,需求价格弹性小,人们不因为粮食便宜而多吃粮食,这样可能会造成由于丰收而粮价下跌、农民收益减少的现象。
-
朝饮苍梧泉,夕栖碧海烟。宁知鸾凤意,远托椅桐前。慕蔺岂曩古,攀嵇是当年。愧非黄石老,安识子房贤。功业嗟落日,容华弃徂川。一语已道意,三山期著鞭。蹉跎人间世,寥落壶中天。独见游物祖,探元穷化先。何当共携
-
旅客春心断,边城夜望高。野楼疑海气,白鹭似江涛。结绶疲三入,承冠泣二毛。将飞怜弱羽,欲济乏轻舠。赖有阳春曲,穷愁且代劳。
-
久为簪组束,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作品赏析【注释】:簪组:古代官吏的冠饰。榜:此处读“彭”音,意为进船。此句指天黑船归,船触溪石而发出声
-
黄庚江村极目江天一望赊,寒烟漠漠日西斜。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作者简介黄庚,字星甫,号天台山人,天台(今属浙江)人。早
-
李颀 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 皓首穷草隶,时称“太湖精”。 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 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 下舍风萧条,寒草满户庭。 问家何所有,生事如浮萍。 左手持蟹螯,右手执《丹经》。 瞪目
-
往事起独念,飘然自不胜。前滩急夜响,密雪映寒灯。的的三年梦,迢迢一线縆。明朝楚山上,莫上最高层。
-
己卯岁即公元1279年。是年赵宋王朝覆亡,改国号为元。这是一场触目惊心的历史事变,面对这种历史事变,戴表元怀着无限的亡国之痛,修葺剡居,决计归隐,以表示他对元蒙统治者无言的反抗。这首诗便是他归隐之初写下的,字里行间,充溢着一股夹杂着悲凉的刚直之气。首联极写身世遭际。“声迹转沉沦”,乃作者现实境遇,而
-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这首诗写的是商州山村秋天的黄昏景色,然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低,内容包括以“低”开头的古诗词,中国较短古诗词大全,最短的古诗50首。低语前欢频转面低回似恨横塘雨低迷隐笑原非笑低头羞问壁边书低鬟曳袖回春雪低回莲破浪低头乍恐丹砂落低回且向林间宿 低斜远雁行低傍绣帘人易折低
-
一、荒野化:乡村小说的想象方式“荒野”,本意荒凉的原野。荒野想象是小說家对乡村的一种塑造方式。19世纪之后,随着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