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岩洞》赏析
点击进入: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原文
现代著名老作家叶圣陶的记金华的两个岩洞,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它记叙了作者1957年春天游览金华北山的经过。作者准确地抓住景物的特征,通过绘声绘色的描写,把金华两个岩洞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这篇文章和其他游记散文一样,是以作者自己的游踪作为贯串全文的线索的。文章开头简洁地交代游览的时间、地点以及只游两个岩洞的原因。接着依次描写了沿途所见的秀丽景色。然后紧扣题目,写游览双龙洞的情景,又写游览冰壶洞的情景,最后以瀑布的去向,结束全文。但是,仅仅看到这一点,还不能算真正理解了作者构思的巧妙,以及本文结构的特点。这篇游记结构的与众不同,在于它还以泉水作为线索,贯串始终。文章一开始便点明,北山洞有三个,朝真“洞中泉流跟冰壶、双龙上下相贯通”的这一特点,然后依照游览的顺序,从泉流的下游写起。先写进山之前,在罗甸就看到了由于“双龙泉水”的灌溉而长得特别好的佛手; 再写“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一路迎着溪流”来到双龙洞口,看见“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走进双龙洞的外洞,看见“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寻它的来路,原来是“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再从孔隙乘小船进入内洞;在内洞,又见“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到了冰壶洞,沿着石级向下走,“忽然听见水声了”,再往下走“就看见一挂瀑布从石隙吐出来”,最后指出“这个瀑布不像一般瀑布,底下没有潭,落到洞底就成伏流,是双龙洞泉水的上源”,与首段一句相照应,结束文章。正是这一条泉水贯穿全文各部分,才使文章脉胳清晰、结构严谨,浑然成一体。
另外,作者准确地抓住景物最鲜明的特征,用动人的词汇,绘声绘色地加以细致的描述,使读者产生一种身历其境,如见其景之感。如描写沿途景色的三段文字,是各有特色的。它写罗甸,写山景,写溪流,都紧紧抓住金华地区的风物特点,突出一个“美”字。写双龙洞则是通过作者的亲身感受来写,充分显示出同中有异的特点。强调所用之船的小,通过之险,这就突出了双龙洞的“奇”。同时围绕着双龙洞的景物描写,作者又把笔触伸向历史的长河中去,引用、介绍了郁达夫、徐霞客的游记,写出洞的历史悠久。接着又写现状:“公路修起来了,休憩茶饭的所在布置起来了,外洞内洞收拾得干干净净”,“工人、农民、干部、学生都有,外洞内洞闹哄哄的”。从历史和现实的对比中,写出作者热爱祖国的真挚之情。描写冰壶洞,主要是抓住洞中瀑布的特点。先渲染瀑布巨大的声势,先声夺人,惊心动魄。再写瀑布的动态从对面看“一挂瀑布从石隙吐出来,吐出来的地方石势突出,所以瀑布全部悬空,上狭下宽,高大约十丈”,十分形象,传神。从低处仰视:“好像天蒙蒙亮的辰光正下急雨,千万枝银箭直射而下”,比喻新鲜、贴切。通过两幅壮美奇观的瀑布图,可见作者不仅抓住了洞中的瀑布特点进行描写,而且融情于景,把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洋溢在文章的各处。这就从一个侧面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文章在景物描写的过程中,还不时插入一些议论。如写双龙洞时,顺便介绍了岩洞的成因; 引用徐霞客、郁达夫游览三洞的材料等。这就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知识性,使读者得到一种满足。
这篇游记的行文非常严密,用词也十分准确。如作者描写一路的过程:“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甸”,“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入山大约五公里就到双龙洞口”,交代得十分明确。又如写小船进双龙洞时是这样写的:“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被撞破了额角,擦伤了鼻子。”十分准确地写出了那条水路的低矮、狭小和险要。从这里足以看出作者运用词汇的准确和生动。
-
已把年华逊得翁,满前依旧祖遗踪。谢家固不多安石,阮氏还能几嗣宗。今是昨非当谓梦,富妍贫丑各为容。修然白发犹何事,只好三人自一龙。
-
王维的这首诗,主要是揭露他穷奢极欲,榨取民脂民膏的一面。它描写了秦始皇墓的宏大规模:陵墓象山岭一样高,墓穴象一座地下宫殿。里面有明珠做的日月星辰,水银做的江海,黄金制的雁。这几句极力铺叙墓穴的豪华,但看不出诗人是暴露还是羡慕。再往下看就
-
顾太清的词清新隽秀,这首《玉烛新·白海棠》,亦是非常轻灵生动。 词中上阙写花,是透过人的审美心理来表现的,其中浸透了人与花的交融。一番新雨初晴后,那白海棠像是被洗褪了胭脂,穿着洁白素色的衣服一样,海棠以红色为多,白海棠为稀有品种,
-
【4347】历史的地理枢纽(〔英〕哈尔福德·麦金德著,周定瑛译,陕西人民出版社,74 2万字,2013年9月第1版,16元)三部分:[1]麦金德的部
-
(解题) 本篇以“胠箧”为名,但不是篇文的首二字。只以首二字 “将为”非实字,不能取以为名,故取其下两字。虽非首字,亦当以首字相看。“胠” 旁开也,即撬
-
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① 。(《老子·四十六》) 【注释】 ①咎:过错、祸患。常足:恒久的满足。 【译文】 没有比贪婪更大的过错了,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祸患了。因此懂得满足的
-
菱池如镜净无波,白点花稀青角多。时唱一声新水调,谩人道是采菱歌。
-
宋词典故·瞻乌爰止 【出典】 《诗经·小雅·正月》:“哀我人斯,于何从禄。瞻乌爰止,于谁之屋。”唐·孔颖达疏:“言民无所归以见恶之甚也。”《文
-
《红烛》是中国古代名诗之一,表达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诗中以红烛比喻人生短暂,岁月易逝;而又以“纷纷暮雪”暗示人生中的遗憾和无奈。作者通过寄托情感,呼唤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出了作者对时光流转和生命脆弱性的深切感受。读完这首诗,不禁让人陷入对生命的思考和对光阴的珍惜中。
-
时儒学崇建,亮开置庠序,训授生徒。|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时儒学崇建,亮开置庠序,训授生徒。》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