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升天图》赏析
升天图
西汉·佚名
帛画重彩
纵二○五厘米
顶端横九二厘米
末端横四七.七厘米
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马王堆汉墓帛画的发现,举世瞩目,填补了汉代绘画史的空缺。现在马王堆所发现的帛画,计一号墓一幅,三号墓四幅。这些作品,当时专为墓主丧葬而制作,它们的内容主要是灵魂升天,祈求墓主死后的福泽。但也有以夸耀墓主生前生活为题,表现死者生前的显赫场面,以及有关养生之道的气功强身图等。
这里介绍的是1972年出土于一号墓的升天图帛画,画幅呈“T”字形,有人称之为“非衣”。顶部裹有一根竹竿,并系以棕色丝带,可以张举悬挂。画面上部画日、月、升龙及蛇身神人,象征天上境界。日中有金乌,月中有蟾蜍。月之下,有一乘应龙的妇女形象,一说“嫦娥奔月”,一说“死者的灵魂升天”。此外,还有仰首而鸣的仙鹤,一举千里的鸿雁,两个兽首人身的司铎骑在异兽上振铎作响,八个小太阳坐落扶桑树间,天国的门口,则有神人和神豹守卫,瑞云缭绕,真可谓气象万千。帛画的中间部分表示人间,以墓主人的形象和祭祀活动为中心,饰以谷璧交龙,华盖玉磬,以及神兽、仙禽,构成一个特殊的布局,向天界冉冉欲升。墓主人即轪侯利仓之妻,她穿着锦衣,拄杖而行,前有两仆人捧案跪迎,后随之侍女,气派十足。下面厅堂里,设有鼎、壶、舫及耳杯之类的酒器食具,左右各有三人拱手而坐,另一人在侧,意为主人将别家园上天,家人设宴送别。画的下部绘地下境界,一神人以双手抵地,疑是地祗,又画有鱼龙水属之类,表示此处为黄泉(九泉)。整个
升天图
画面,天上、人间、地下融为一体,神、人、兽同台“演出”,奇谲瑰丽,蔚为大观。帛画精心刻画了墓主人的形象。据考古发掘报告,画面上那个步履蹒跚的老妇人,极似墓中保存完好的女尸。帛画再现古代的神话传说,更显示出画工丰富的想象力。各种神怪动物形象,栩栩跃动,充沛着一种雄深雅健的内涵力量。线描匀细有力,与后人总结的“高古游丝描”相符。构图严密完整,大体对称、局部不对称的处理,使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见统一,主次分明,疏密有致。这幅帛画与战国帛画相比,更强调色彩的表现力,以石色为主,有石绿、石青、石黄、朱砂等等,或平涂,或渲染,富丽厚重,光彩夺目,不愧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件珍品。
-
盛世修史《云自在龛随笔》作者江阴缪荃荪,在清朝当国史馆总纂,在民国又当清史馆总纂,是公认的修史专家。《随笔》论修史云:“马迁至欧阳
-
《五湖泛舟》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国语·越语下》:“范蠡辞于王曰:‘君王勉之,臣不复入越国矣。’王曰:‘不谷疑子之所谓者何也?’对曰:‘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臣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奋进的古诗词有,内容包括激励人奋进的古诗词,激励人奋进的古诗词,有关奋进的古诗词。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百学须先立志。(朱熹)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笔落惊风雨,诗
-
韩愈《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 荆山已去华山来,日照潼关四扇开。 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新破蔡州回。 【注释】 (1)此诗作于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冬。同年七月,宰相裴度为淮西招讨使,奉命统率各路军
-
宋词典故·后土祠中玉蕊 【出典】 见“天上人间惟一本”条。 【释义】 扬州后土庙有花一株,人称“琼花”。 【例句】 后土祠中玉蕊,蓬莱殿后鞓红。此花清绝更纤秾,把酒何人心动。(苏轼《西江月·真觉赏瑞香
-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是眷怀友人之作。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
-
新居未换一根椽,只有杨梅不值钱。莫共金家斗甘苦,参寥不是老婆禅。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经典感恩父母的诗句古诗词,内容包括关于感恩父母的诗句,关于感恩父母的古诗,关于感恩父母的古诗。《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别老母》【清】黄仲则 搴帷拜母河
-
《重楼玉钥》系中医喉科专著。清郑梅涧著,约撰于清乾隆年间,曾经郑氏同里知己方成培整理,其子郑承瀚增补,初刊于道光十八年 (1838),清《八千卷楼书目》最早著录。主要版本有清道光十八年苏城喜墨堂初刻本
-
(解题) 本篇以首句“缮性于俗学”之首二字为题。缮性即为其内容。 主旨在于反对丧己于物,失性于俗。主张有知而不用,莫之为而常自然。 原 文 缮性于俗俗学 (一) ,以求复其初; 滑欲于俗思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