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采薇图》赏析
采薇图
南宋·李唐作
绢本淡设色
纵二七厘米
横九○厘米
藏故宫博物院
采薇图是李唐晚年人物画中的不朽之作。
据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和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由于谦让王位,双双逃出自己的国家,知悉西昌伯(周文王)尊老,就去投靠。西昌伯死后,其子周武王出兵伐殷,要铲除暴君纣王,伯夷、叔齐扣马而谏:父亲死了不葬,反而动起刀兵,这算得孝吗?自己居于臣子地位去杀国君,这算得仁吗?武王没有听从他俩的话,坚决伐纣,但没有为难他们。兄弟俩愤而“不食周粟”,到首阳山采薇充饥,终于饿死了。
周武王伐殷纣,是顺历史潮流而动,伯夷、叔齐的劝阻却不免拖了历史的后腿。李唐作此图,只是“借古讽今”,意图可能有两:(一)批评南渡君臣苟且偷安,缺少“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骨气;(二)对收复国土感到失望,作此遣怀。
张庚有段论述:“李唐伯夷采薇图……两子席地对坐相话言,其殷殷凄凄之状,若有声出绢素。衣褶瘦劲软秀,奕奕欲动。树石皆湿笔,甚简。松身之鳞,略圈数笔,即以墨水晕染浅深,上缠古藤,其条下垂,用笔极细,若断若续,双钩藤叶,疏疏落落,妙在用笔极粗而与细条自和。后幅枯枝下拂,沙水纵横,相间而不相犯,气味清古,景象萧瑟。……李唐为宋高宗画院待诏,愤南渡降臣,写此以示箴规,意深哉!”(图画精意识)观赏采薇图原迹,觉得张庚之评析,基本吻合。李唐画人物衣褶原多用挺细圆劲的铁线描,此图一变为方折劲硬的折芦描,而张庚所说的“软秀”,似有未当。为了表达伯夷、叔齐容貌清癯,心绪沉重,以及内在精神之高亢不屈,衣纹用方硬的折芦描远比用高古游丝描、琴弦描或铁丝描来得恰当,李唐抓住了衣褶纹和人物内在精神的对应。
采薇图整个气氛肃穆沉毅,近处大树两本,一松一枫,奇倔如曲铁,而树身两相揖让,似乎衬托主人公不就王位那段故事。伯夷抱膝盘坐,发须蓬乱,神态坚定,仿佛在倾听弟弟的诉说。叔齐欹身而坐,上体前倾,左手指划,嘴角上带微笑,也许在给哥哥鼓劲,说首阳山可能有茯苓、苍术,足以养生。写叔齐,乐观而爽朗;写伯夷,深沉而盘郁,李唐真切地做到了顾恺之所说:“于妙处传神,正在阿堵中。”
采薇图
-
“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出处】唐贺知章《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 【意思1】自小离家到老才回来,一口 乡音还没改,但鬓发已经白了。家乡的 小孩见了不
-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此诗是作者后期的作品,它大约作于建安二十五年
-
《先秦散文·战国策·田需对管燕论轻重(齐策四)》原文鉴赏
-
良游因时暇,乃在西南隅。绿烟凝层城,丰草满通衢。精舍何崇旷,烦跼一弘舒。架虹施广荫,构云眺八区。即此尘境远,忽闻幽鸟殊。新林泛景光,丛绿含露濡。永日亮难遂,平生少欢娱。谁能遽还归,幸与高士俱。
-
意思是别人用什么办法对付我,我便用什么办法回敬他,针锋相对,绝不调和。语出《圣经·旧约全书》中的《利未记》第二十四章、《出埃及记》第二十一章、《申命记》第十九章。 《利未记》第二十四章记述道: 上帝耶
-
以人言善我者,必以人言罪我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以人言善我者,必以人言罪我也。》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绘芳录 清光绪二十年(1894)上海书局石印本《绘芳录》目录书影 清光绪二十年(1894)上海书局石印本《绘芳录》正文书影 清代白话长篇世情小说。又名《绘芳园全录》、《红闺春梦》。八卷八十回。題“西泠
-
隐豹深愁雨,潜龙故起云。泥多仍径曲,心醉阻贤群。忍待江山丽,还披鲍谢文。高楼忆疏豁,秋兴坐氛氲。
-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出处】唐王昌龄《 长信怨长信秋词五首(其三) 》。 【意思1】我如玉的容颜反不如寒鸦润泽光彩,它展翅飞来时,还能带着昭阳宫的日照! 【意思2】 我 (宫妃)
-
《论语·里仁》篇着重论仁,思考层层深入,进入到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因而弄通本篇内容对于理解孔子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