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了吃糠甜如蜜,饱了吃蜜蜜不甜”的意思,出处,故事
不一会儿,内侍端来一盘苜蓿芽糕。刘秀尝了一口,觉得味道不对,破口大骂,喝令把厨师打四十大板,赶出宫门。又过了一会儿,另一个厨师做的苜蓿芽糕送了上来,刘秀还是觉得难吃,下令把厨师押在水牢里。继而刘秀又命令其他厨师做,结果仍然与他过去吃的不一样。
就这样,刘秀不知杀害了多少无辜的厨师。有一位大臣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对刘秀说:“万岁,您觉得上次做得好吃,何不派人把那个人找来?”刘秀便令人去找那人。
原来刘秀在落难的时候,被王莽追得东奔西跑,三天三夜没吃一点东西。好不容易甩掉追兵,躲在一个村庄时,已饿得快走不动路了。他推开一户人家的门,里面出来一位白发老婆婆。刘秀向她乞讨可以充饥的东西,老婆婆面有难色,说家里确实没有可以吃的东西,只有一点苜蓿芽掺麦麸蒸的糕,于是把苜蓿芽糕递给刘秀。刘秀接过来,狼吞虎咽,吃了个精光。
过了不几天,老婆婆被接到都城。刘秀见了恩人,令手下人殷勤招待。老婆婆早就知道了刘秀的用意,想到因为自己给刘秀吃了一碗苜蓿芽糕而使许多无辜的厨师遭到杀害,心里很是难过。她对刘秀说:“万岁,这苜蓿芽糕不要说是他们,就是我自己也做不好了!”
老婆婆停了停,慢慢地说道:“常言道:‘饿了吃糠甜如蜜,饱了吃蜜蜜不甜。’你当时是三天三夜没吃饭,吃什么都香得很。现在你每天吃的是山珍海味,喝的是陈年老酒,再吃我们那粗茶淡饭,怎么能咽下呢?”
刘秀听到这里,方才恍然大悟。
“饿了吃糠甜如蜜,饱了吃蜜蜜不甜”这句俗语至今仍在口语中广泛使用。
-
余饮酒终日,不过五合,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余下者。然喜人饮酒,见客举杯徐引,则余胸中为之浩浩焉,落落焉,酣适之味,乃过于客。闲居未尝一日无客,客至未尝不置酒,天下之好饮,亦无在余上者。常以谓人之至乐,莫
-
苏洵 【作者小传】 苏洵(1009-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三人均
-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 则伐其本, 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 从之则
名言: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 则伐其本, 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
-
今日苦短昨日休,岁云暮矣增离忧。霜凋碧树待锦树。万壑东逝无停留。荒戍之城石色古,东郭老人住青丘。飞书白帝营斗粟,琴瑟几杖柴门幽。青草萋萋尽枯死,天马跂足随牦牛。自古圣贤多薄命,奸雄恶少皆封侯。故国三年
-
终日求人卜,回回道好音。那时离别后,入梦到如今。
-
屈原九歌少司命 秋兰兮蘪芜,罗生兮堂下。绿叶兮素华,芳菲菲兮袭予。夫人兮自有美子
-
在鲁迅先生的笔底下,如果说阿Q是中国特有的农民型,那末,阿金便应该说是在半殖民地中国洋场中的西崽相了。 阿Q虽然十足的表现出中国人的劣根性,然而,他一方面受着赵太爷等的封建势力的压迫,另一方面,又遭着
-
(五十二章) 把耳朵、眼睛、嘴巴和鼻子的孔穴,先堵塞起来,使变成没有欲望的状态。若再把求知识的欲望堵塞的话,就变成无欲无知的人,到了这种状况,可说是达到了人生的极义,终身都不会有尤患的。 “兑”是耳、
-
题解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一》,记述的是邹忌劝说齐威王接受臣下进谏的故事。它和其他纵横说客们专以渲染夸张、危言耸听的辞令出售其谋略的故事有所不同,是专门揭穿那些权臣宠佞们包围、蒙蔽国君的权术手段的。
-
几种碑文的赏析与写作·墓碑·《亡兄墓志铭》(宋·曾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