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八十述怀》赏析
季羡林八十述怀原文
季羡林这一篇八十述怀与他年轻时写的黄昏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作为八十岁的老人,又是世界闻名的大学者,他的心敞开来了,他的笔放开来了,率性而谈无拘无束,信口吐来皆成珠玉。这样的文章好读,容易读,而且很容易读出它的好处来。
这位老人一出口就令人感到亲切,有幽默感:“我从来没有想到,能活到八十岁;如今竟然活到了八十岁,然而又一点也没有八十岁的感觉,岂非咄咄怪事!”活到八十岁的人不少,“没有八十岁的感觉”的人不多。豁达、乐天、对生命充满自信之感,从笔下传入读者的心中,让读者觉得:这位老人真平和,真坦率,真可亲。
“不知怎么一来,宛如一场春梦,我活到了五十岁。”“五十一过,只仿佛一场春梦似的,一下子就到了古稀之年,……”“又仿佛是一场缥缈的春梦,一下子就活到了今天,行年八十矣,是古人称之为耄耋之年了。”一场“春梦”接着一场“春梦”,越老越“缥缈”。这“缥缈”二字把梦写活了,而且把它放在七十岁到八十岁之间,更加灵妙。
对于那场浩劫,作者说:“我当然是在劫难逃,被送进牛棚。我现在不知道应当感谢哪一路神灵:佛祖、上帝、安拉;由于一个万分偶然的机缘,我没有走上绝路,活下来了。”这也是大多数“劫后余生”的人都可能说的。有意思的是下面这两句话:“活下来了,我不但没有感到特别高兴,反而时有悔愧之感在咬我的心”。——这是一句;还有一句是:“活下来了,也许还是有点好处的。这一生写作翻译的高潮,恰恰出现在这个期间。”说是“春梦”,其实并不是“春梦”,因为留下了心上的悔愧,也留下了一连串文字的成果。
到了八十岁,似乎更有意思:“从夜里零时想,自己已是不折不扣的八十老翁了。然而这老景却真如古人诗中所说的‘青霭入看无’,我看不到什么老景。看一看自己的身体,平平常常,同过去一样。看一看周围的环境,平平常常,同过去一样。金色的朝阳从窗子里流了进来,平平常常,同过去一样。楼前的白杨,确实粗了一点,但看上去也是平平常常,同过去一样。”——什么都是“平平常常,同过去一样”,老人的眼前和心里,一切都归于平常,以平常心对平常物:“总之,我还是我,依然故我,周围的一切依然是过去的一切……。”就这样“心如止水”了吗?不,还有梦,还有春天的梦,“我梦着池塘里的荷花重新冒出了淡绿的大叶子;我梦着春天又回到了大地上。”——虽是耄耋之年,活力依然。
我觉得最高明的是他想到了鲁迅野草中的过客一文。人生的确是如同“过客”一般,岁月匆匆,容不得你停步细想。但是走到哪里去呢?一个八十岁的老翁,当然会同意过客中的老翁所说的:“前面,是坟”。但是季先生也同时相信那位小女孩所说的:“那里有许多野百合,野蔷薇,我常常去玩,去看他们的。”他说:“我既看到了坟,也看到了野百合和野蔷薇。”
中国古人对生死的看法,大概以陶渊明为最通达。作者也引用了陶渊明形影神三首中的最后四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投入生命的洪流之中,追求自己应该追求的一切,该结束时一切都会结束,没有必要去忧虑,而且忧虑又有什么用呢?不如不想的好。反正,“坟”是有的,“花”也是有的。“我现在就是抱着这种精神,昂然走上前去。”
又是十年过去了,作者已是九十高龄了。这十年中还时时见到他的著作和参加学术活动的消息。我相信,以后的岁月,他也会如文章中所说的那样“昂然走上前去”。
-
陆游和戎诏下十五年, 将军不战空守边。朱门沉沉按歌舞, 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
-
历来观潮之作,大都写得气势磅礴、慷慨淋漓。这是因为大自然的神奇伟力能使人浮想联翩、心潮激荡;更何况诗人骚客自己别具怀抱,最易引发胸中的无限感慨。
-
【注释】 选自《老子》七十七章。 天之道:自然界的规律。 损:减少。 补:增补。 人之道:人类社会的处事原则。 奉:供奉。 【赏析】 老子指出,天道与人道二者是有区别的,奉行天道的人应该损有余而补不足
-
又称《全相三国志平话》。讲史话本。上图下文,分上、中、下三卷,六十九节,署建安虞氏刊刻。本书于元至治年间(1321—1323年)刊印,与元至元年间刻本《三分事略》,实际上是一部书的两种版本。而《三分事
-
寄天涯一孤鸿 亲爱的朋友: 这是什么消息,正是你从云山叠翠的天边带来的!我绝不能顷刻忘记,也绝不能刹那不为此消息思维。我想到你
-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
-
郊园夏雨歇,闲院绿阴生。职事方无效,幽赏独违情。物色坐如见,离抱怅多盈。况感夕凉气,闻此乱蝉鸣。
-
柳宗元《封建论》 天地果无初乎 1 ?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果有初乎 2 ?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则孰为近?曰:有初为近。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 3 。盖
-
古文观止·左传·子产论政宽猛 郑子产有疾,谓
-
萨都剌江浦夜泊千里长江浦月明,星河半入石头城。棹歌未断西风起,两岸菰蒲杂雨声。作者简介萨都剌(1272?—1355年),字天锡,号直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