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题 解】
这首词是辛弃疾为南宋思想家、文学家陈亮而作的。陈亮为人豪爽、力主抗金,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朋友,他一生不得志,50多岁才状元及第,可是第二年就死了。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宋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他们的计划全部落空了。这首词应该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这首词极力铺写阅兵练武的战斗生活场面,表达了抗金将士抗敌的理想抱负和英雄气概,同时也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隐隐伤痛。
这首词全部都是写军中的生活,也可以说是想象中的抗金军队生活。上阕写的是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的壮盛场面,词人将军容军威写得气势磅礴,那营中号角四起,军乐齐鸣,分牛犒师,沙场点兵,整个场面有声有色,读来令人热血沸腾,精神振奋。下阕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一“快”一“惊”写出了军情急迫,战事激烈。“了却”、“赢得”追述了当初从军的动机,也正是词人一生的不懈追求和远大抱负。然而这一切热烈的场面,只是一场虚幻的梦境而已,“可怜白发生”一句,陡然急转,来得残酷而又苍凉,希望和梦境在现实面前被击得粉碎,强烈的对比使这首“壮词”成了悲壮之词,词人壮志难酬的无限感伤尽在不言中。
辛弃疾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宗师,在本词中表现的艺术风格有两方面:一是内容感情的雄壮,其声调、色彩与婉约派的作品完全不同,一扫婉约派的儿女闲情。二是结构布局的奇变,即过阕不转,结尾突变。意思是不以上、下阕来区分,将两阕内容紧密相连。全词共十句,却用了前九句描写幻想,只用最后一句轻点现实,来了一个大转折即结束,文笔很是矫健有力。这种结构是为了抒发词人不可遏止的悲壮之情的特殊需要,最大限度地以“乐”衬“悲”,从而打破了传统的分阕定格。这一突破正表现了辛弃疾性格的豪放。
这首词正如小序中所说,是一篇“壮词”,写得慷慨激扬,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次把金戈铁马的铿锵之声带入词的歌唱中。
-
北都留守将天兵,出入香街宿禁扃。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孔璋旧檄家家有,叔度新歌处处听。夷落遥知真汉相,争来屈膝看仪刑。
-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出处】唐白居易《 大林寺桃花 》 【意思】人间四月,繁花落尽,而山 上古寺的桃花却刚刚盛开。芳菲:指芳 香美丽的花草。此联的意思是:四月里,山下桃李花已谢,
-
【名句】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 语出唐代张籍《贾客乐》诗。因为商人金钱多,所以在众多人中就成了上等人;他们夜夜数钱,难怪比别人睡得晚呢!两句诗反映富商在世人眼中的地位,也刻画出商人重利的特点。
-
此词写中秋之夜,借中秋赏月之机,表白了词人为人的高洁,也流露了他对“从仕数困”的些许幽恨。全篇用笔空灵回荡,而自有清景无限,清趣无穷,表现出米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的特有风格。米芾写中秋赏月,却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撇开月亮,先写自己
-
【原题】:正月十五日与兄弟清坐灯下不饮取黄精荔子甘实食这童稚绕膝嬉笑喧杂亦足慰岑寂戏作三绝句纪之
-
【题 解】《乘船》一则出自于《世说新语》中的“德行”一门,以乘船过程中搭乘一客人的
-
作者: 苏辙 【原文】:过瞿唐之长江兮,蔚巫山之嵯峨
-
这首诗作于诗人初次前往真州的船上。诗人着意描写长江江面上的秋天景色,目的是为了排遣自己贬谪路途中的失落感与孤独感。 在首联和颔联中,作者写了“落日”、“雾霭”、“山峰”、“北斗星”等景象,体现了路途的幽远与孤寂。作者融情入景,看到如
-
兴庠序,务农桑,使男不释耒,女不废机,薄赋敛,节用度,若此之类,是宜民也。|什么意思|大
《兴庠序,务农桑,使男不释耒,女不废机,薄赋敛,节用度,若此之类,是宜民也。》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景公游于纪 ① , 得金壶, 乃发视之,中有丹书,曰:“食鱼无反 ② , 勿乘驽马。”公曰: “善哉, 如若言! 食鱼无反, 则恶其鱢 ③ 也; 勿乘驽马, 恶其取道不远也。”晏子对曰:“不然。食鱼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