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谷《十日菊》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郑谷
节去蜂愁蝶不知,晓庭还绕折残枝。
自缘今日人心别,未必秋香一夜衰。
这虽是一首咏物诗,然而却托物言志,思理深切。
“节去蜂愁蝶不知,晓庭还绕折残枝。”阴历九月九日,是传统的重阳节。每逢这一节日,古人都要外出赏菊和登高,还采摘菊花插戴在鬓发上。题目中的“十日菊”,则是指重阳节后第二天的菊花。过去,有的本子上将“日”字作“月”,实误。节日一过,摘花赏菊的人们便不见踪影,显得格外冷清。尽管“蜂愁”,蝴蝶却不知晓,依然在庭院人们折残的菊花丛中盘绕,翩翩起舞。“残”,为唐人口语,意思是“剩”、“余”。“折残枝”,即折剩之花枝,并非是说折得仅仅剩下了枝叶。有人以此来解释“蜂愁”,虽然能讲得通,但却与本诗的诗旨不符。这两句,从表面来看,是在那里“咏物”,实则已为诗人下面生发议论作了张本。
“自缘今日人心别,未必秋香一夜衰。”两句议论,承上面“蝶不知”所来。“蝶不知”而“人有知”。蝶“不知”节已过而仍绕花枝,表明秋香未衰;人“有知”却径自离去,正说明人心有别。实际上,“九日”之菊与“十日”之菊是很难区别的,后者依然幽香沁人心脾,神采动人,决不至于一夜过后便色香俱衰。问题的关键,是随着“节去”,人们的心态已发生了变化!诗人肯定“十日菊”的“秋香”,为其所受冷遇而不平,这其中,实有寄托。“富贵他人合,贫贱亲戚离。”世态又何尝不是如此炎凉!对于这种“时态”,诗人是不满的,曾在诗中这样自陈心迹:“时态懒随人上下,花心甘被蝶分张。”(次韵酬张补阙)在另一首菊诗中,诗人更这样写道:“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不仅描写出池岸菊花的高洁气质,而且赋予其以人格化的描写,通过与占踞高位却“在人无用,在物无成”的瓦松相对比,称颂了菊花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气节。可以参读。
这首咏物诗,既于惜花之中寄寓着深沉的感慨,透露出不平之气,同时又深刻地讽刺了当时的世态炎凉。正由于这些原因,后代一些论诗者对此诗评价很高。如陈知柔曾云:“唐人尝咏十日菊:‘自缘今日人心别,未必秋香一夜衰’,世以为工,盖不随物而尽。……东坡亦云:‘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也。然虽变其语,终有此过,岂在谪处遇时感慨,不觉发是语乎?”(休斋诗话)以为此诗立意在苏词之上。
-
花似伊柳似伊花柳青春人别离低头双泪垂长江东长江西两岸鸳鸯两处飞相逢知几时
-
海水昔飞动,三龙纷战争。钟山危波澜,倾侧骇奔鲸。黄旗一扫荡,割壤开吴京。六代更霸王,遗迹见都城。至今秦淮间,礼乐秀群英。地扇邹鲁学,诗腾颜谢名。五月金陵西,祖余白下亭。欲寻庐峰顶,先绕汉水行。香炉紫烟
-
对一座乐园而言,这个季节,素来是“食欲之秋”。今年因疫情的关系,思念更甚。秋如刀鱼,滋味混杂。不仅是周杰伦在歌中吟唱的“猫和我都想
-
硕鼠 ① 硕鼠,无 ② 食我黍 ③ !三岁 ④ 贯 ⑤ 女,莫我肯顾 ⑥ 。逝 ⑦ 将去女 ⑧ ,适 ⑨ 彼乐土 ⑩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诗经·硕鼠》) 注释 ①硕鼠:大田鼠。②无:通“毋”。③
-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注释】 选自宋·苏轼《文说》。 斛(hú):古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 滔滔汩汩(gǔgǔ):水奔流的样子。 赋:赋予,给予。 【赏析】 苏轼是宋代文艺才能最全面、创作成就最高的一位天才作家,英明天纵
-
长林何缭绕,远水复悠悠。尽日馀无见,为心那不愁。忆将亲爱别,行为主恩酬。感激空如此,芳时屡已遒。
-
南朝·宋·刘敬叔2会稽石亭埭有大枫树3,其中空朽,每雨,水辄满溢。有估客载生鳣至此4
-
天还没亮,布就起来了。 布给匠炉装上炭,点火,然后拉动风箱,眼见火旺起来了,这才夹了块铁板放进去。做完这些,太阳已经升起来了
-
作者: 金其 《东观汉记》是东汉一代的国史。东观是洛
-
《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