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鳣》原文|翻译|赏析
南朝·宋·刘敬叔2
会稽石亭埭有大枫树3,其中空朽,每雨,水辄满溢。有估客载生鳣至此4,聊放一头于枯树中5,以为狡狯6。村民见之,以鱼鳣非树中之物,或谓是神,乃依树起屋,宰牲祭祀7,未尝虚日8,因遂名鳣父庙。人有所祈请及秽慢9,则祸福立至。后估客返,见其如此,即取作臛10,于是遂绝。
1本文是异苑中的一则,标题为后人所加。鳣:通鳝。2刘敬叔(生卒年不详):有异苑十卷,记先秦至晋的怪异故事。3会稽:古地名,今浙江省绍兴市。石亭埭(dai):地名。4估客:商人。5聊:形容随意地。6狡狯(kuai):指随意的玩笑行动。7牲:祭神用的牛羊猪等。8虚日:空过一天。9祈请:祈祷请求。秽慢:污辱怠慢。10臛(huo):肉酱。
【析点】 这是一出令人含泪而笑的讽刺剧。何等愚昧的“村民”! 他们竟将“估客”“狡狯”而放入枯树中的“鳣”视为“神”,而且为供奉此“神”,“起屋”“宰牲”,其虔诚之祭祀又“未尝虚日”。“村民”为何将“鳣”视作了“神”? 其理由仅仅是“鳣”“非树中之物”而已。幼稚得可笑,愚昧得可悲。而更可笑又可悲的是,他们将一己之命运全然寄托在这头“鳣”上。“祈请及秽慢”而“祸福立至”,这只不过是生活中的一种偶然巧合罢了,他们却以为是“神”之所赐。估客返归,目睹此情此境,是哭? 是笑? 是愤? 是恨? 还是无可奈何? 只有取鳣“作臛”,以绝此患。估客此举虽然“绝”了鳣之患,但是“村民”头脑中的愚昧能就此驱逐净尽么? “村民”又何以如此愚昧? 作者著文时是否想到这些? 今人无必要妄加揣测,然而文章读后却启人深想。这则故事已历史久远,如今的世界当不再会有这样愚昧的“村民”和发生类似祭“鳣”之事了吧? 令人遗憾的是,迷信,盲目崇拜的人和事依然屡见不鲜,这一古文的借镜意义不言而喻
-
《先秦散文·晏子春秋·晏子不更宅(杂下·二一)》原文鉴赏
-
曹植曰:“汉之二祖,俱起布衣。 [2] 高祖阙于微细,光武知于礼德。 [3] 高祖又鲜君子之风,溺儒冠,不可言敬。 [4] 辟阳淫僻,与众共之。 [5] 诗书礼乐,帝尧之所以为治也,而高祖轻之。 [6
-
闲约诸公扣隐扃,江天风雨忽飘零。方怜春满王孙草,可忍云遮处士星。蕙帐未容登末席,兰舟无赖寄前停湖山早晚逢晴齐,重待寻仙入翠屏。
-
知识集锦语文升级版古诗词(小学语文知识集锦张久荣的,所有古诗,跪求)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知识集锦语文升级版古诗词,内容包括小学语文知识大全修订版全部的古诗,小学语文知识集锦张久荣的,所有古诗,跪求,小学生语文知识集锦第五次修订版必背古诗80首的古诗是哪些。【第一册】 画 唐朝·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第二册】 草 唐朝·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前三句既以玉箫声断喻与恋人的分别,也以凤凰双栖、弄玉萧史的美满婚姻反衬自己的孤独。首句“玉箫声断凤凰楼”,可看做写实,但联系其中暗含的典故,更能体味作者用此句作为开篇的深意。“玉箫声断”这一典故,其中隐含着“人去楼空”的惆怅意味。曲中的
-
日下风高野路凉,缓驱疲马暗思乡。渭村秋物应如此,枣赤梨红稻穗黄。
-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然欲行而未明于理,则所践履者,又未知其果何事也。
名言: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然欲行而未明于理,则所践履者,又未知其果何事也。 注释: 为学: 治学, 做学问。固: 本来。苟徒: 如果仅仅。果: 究竟。 句意: 本段话强调
-
【3280】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张宏杰著,重庆出版社,33 5万字,2016年4月第1版,39 8元)△共九章:①帝国遗产的继承人;②盛世
-
乘君素舸泛泾西,宛似云门对若溪。且从康乐寻山水,何必东游入会稽。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为小标题,内容包括有小标题运用了古诗词作文600字左右,以古诗为题记的小标题作文,急需求诗句,用来当做小标题。何以最美,古诗也是谁见证了历史长河中鲜为人知的往事,带来今日的光辉、是谁描绘着祖国富丽山川的美丽,令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是你古诗,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