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全文和鉴赏
·皇甫谧·
江上丈人者,楚人也。楚平王以费无忌之谗,杀伍奢。奢子员亡,将奔吴,至江上。欲渡无舟,而楚人购员甚急。自恐不脱,见丈人得渡,因解所佩剑以与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不受,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爵执珪,金千镒,吾尚不取,何用剑为。”不受而别,莫知其谁。员至吴,为相。求丈人不能得,每食辄祭之,曰:“名可得闻而不可得见,其唯江上丈上乎。”
丈人遗尽 鼓枻江隈 楚胥求济 夜乱芦漪
笑辞星剑 意进鲍鱼 匆匆戒别 何用名为
〔选自高士传〕
●●江上讲的是春秋时的伍子胥(名员字子胥)在父亲遭谗被诛之后,孑身逃奔吴国的路上遇到高士的故事。小说故事情节简单,故事内容反映了“晋人底风度”。
江上着重表现了“丈人”的“隐士风度”和“高尚品德”。伍子胥为避杀身之祸,俟机为父报仇离楚奔吴,行至江边“欲渡无舟”,前面是涛涛大江,后面是“楚人购员甚急”。足智多谋的伍子胥无计可施“自恐不脱”,正在危急之时,“见丈人得渡”。“奔”、“甚”、“恐”表现了当时处境的危急,小说对江边的处境渲染较详,因为它和下面谢恩献剑密切相关,是表现主旨的重要情节,因此,详述不惜笔墨。“见丈人”和“得渡”和主旨关系不大,故而从略。这种详略的安排对表达作品的主旨收到了较好效果。小说还采用了在人物对话中运用对比来表现人物思想的方法。为报答丈人的“得渡”之恩,子胥“解所佩”“千金之剑”献给丈人,“丈人不受”。并说:“楚国之法,得伍胥者爵执珪,金千镒,吾尚不取,何用剑为。”在这里“爵执珪,金千镒”和“千金之剑”形成鲜明对比,此是对比之一。其二是在丈人心目中的对比,即:“千金之剑”、“爵执珪”、“金千镒”与“名”的对比,孰重孰轻?读者一目了然。从而使作者着意刻划的“高士”形象凸现于纸上,达到赞美这种“名可得闻而不可得见”隐士风度。作品中虽映现着当时社会上盛行的老庄、佛教思想,但这种表现手法对后人的小说,特别是文言小说具有深远的影响。
小说的最后有八句似诗的结语,其意是概括全篇的主要内容,用以加深作品的主旨。这种似诗的文字,给人一种含蓄的感觉。虽然“诗”显得粗糙一些,但这种表现方法对后代文言小说甚至白话小说都产生了极深的影响。
江上这篇小说还处于小说发展的初期阶段,艺术形式上还只是粗陈梗概,缺乏艺术的概括,人物刻划多半是作者想象的轨迹,还谈不到性格发展的问题。
-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 【出处】唐韩愈《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 【意思】一年之中明月何其多,而唯有今夜的明月最耀眼,最明亮。 人生自是命中注定,他力无法更改。既然
-
【名句】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注释与译文]因为失恋,心情苦闷,从此再美的夜景也不爱,任凭它明月西下也无心赏玩了。 参考文献 (唐)李益《写情》
-
一夜清霜变鬓丝。怕愁刚把酒禁持。玉人今夜相思不,想见频将翠枕移。真个恨,未多时。也应香雪减些儿。菱花照面须频记,曾道偏宜浅画眉。
-
邅回二纪重为郎,洛下遥分列宿光。不见当关呼早起,曾无侍史与焚香。三花秀色通春幌,十字清波绕宅墙。白发青衫谁比数,相怜只是有梁王。
-
唐·骆宾王 2 某初至乡闾,言寻旧友 3 。耆年者化为异物 4 ,少壮者咸为老翁 5 。山川不改旧时,丘垄多为陈迹 6 。感今怀古,抚存悼亡 7 ,不觉涕之无从也 8 。 询问子侄 9 ,彼亦凋零 1
-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 〔2〕 ,伯仲之间耳 〔3〕 ,而固小之 〔4〕 ,与弟超书曰 〔5〕 :“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 〔6〕 ,下笔不能自休 〔7〕 。”夫人善于自见 〔8〕 ,而文非
-
江度寒山阁,城高绝塞楼。翠屏宜晚对,白谷会深游。急急能鸣雁,轻轻不下鸥。彝陵春色起,渐拟放扁舟。
-
苏轼《百步洪二首(其一)》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②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③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④ 四山眩转风掠耳,但见流沫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初一春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初一语文有关春的诗句,越多越好,春天的古诗(初一),初中描写春天的古诗。《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国家沦陷只
-
鼎第五十 【题解】 鼎卦为异卦相叠(巽下离上)。上卦为离,离为火;下卦为巽,巽为木。木材燃烧,火焰腾腾,是炊煮之象。炊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