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注释】
选自老子四十一章。
大器:大的器物。后指大才。
希:少。一说没有。
大象:事物的本原。
隐:潜藏,隐微。汉帛书乙本作“褒”。
【赏析】
老子最先认识到事物间的矛盾统一关系,他不仅看到了矛盾双方的对立,而且看到了它们的相互依赖性:“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从这种哲学思想出发,他说:
“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意思是:大的器物很晚才能造成,大的声音听起来稀微,大的形象看起来无形,大道之大,潜运万物,不可名状。
老子认为,大的器物因制造时间长,所以很晚才能造成。老子还认为,“听之不闻,名曰希”。所谓“希声”就是耳朵听不到的声音;“无形”就是眼睛看不到的形状。老子认为,人们耳朵听,眼睛看到的现象背后,隐藏着不可用感官直接把握,而又离不开感官的内在规律,即事物最本质的东西,它不同于人们用感官感知的那个样子。
为此,老子提出了“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观点。“大音”、“大象”就是超乎一般的乐音和物象的一种东西。而大音(最美的音乐)非耳能闻,大象(最美的物象)非目能视。老子认为,音乐之美并不仅仅在于声音,声音不过是某种情感、趣味和思想境界的传递者,所以,人们领悟音乐之美不能停留在声音上。如果音乐只让人听到声音而不能使人领悟到更深远的东西,这音乐就不值一哂了。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观点,还反映了老子对人工美的局限性的认识。老子认为,人工美始终是有限的,自然浑成的美才是无限的。所以,人工美对于道的表现几乎是不可能。道最大也最巧,道是无为的,因而是人工所不能表现的。而人工能表现的,就不是道了。
真正的大“道”,潜藏在物象的背后,是一种无从把握、超越时空而存在、在默默之中支配万事万物的内在力量。它无形、无象、无声,然而又可以体会、领悟,它无为而又无不为,然而最能施予,衍生万物。它看不见,摸不着,不可言说,所以没有名声。
-
壬申为清嘉庆十七年(1812),时作者二十一岁。是年,作者因随父出京赴徽州知府之任,回到了阔别十年的故乡杭州。这首词,即作于是夏游杭州西湖时。
-
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离娄上) 从前有个小孩子唱道:“沧浪的水这么清啊,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的水这么浑啊,可以洗我的脏脚。” 孔子听了,对他们学生们说:“你们听啊!水清就用它洗帽缨,水浑就要用它洗脏脚了。这不同的待遇,都
-
三秋倦行役,千里泛归潮。通波竹箭水,轻舸木兰桡。金堤连曲岸,贝阙影浮桥。水净千年近,星飞五老遥。叠花开宿浪,浮叶下凉飙。浦荷疏晚菂,津柳渍寒条。恓惶劳梗泛,凄断倦蓬飘。仙槎不可托,河上独长谣。
-
乘夕棹归舟,缘源路转幽。月明看岭树,风静听溪流。岚气船间入,霜华衣上福猿声虽此夜,不是别家愁。
-
【注释】:外边风雨大作,留住雨衣,不让老船家穿;那么,请问能留得住情人不走么?
-
有关阐述基督教早期历史的物质材料一方面确实不多,另一方面其发展图像也肯定在早期就被基督教自身的教义歪曲了。后世的人们都是根据他们自身的利益和兴趣对教义任意取舍和添加的。不过,从现存的历史资料中可以看出
-
昔在严公幕,俱为蜀使臣。艰危参大府,前后间清尘。起草鸣先路,乘槎动要津。王凫聊暂出,萧雉只相驯。终始任安义,荒芜孟母邻。联翩匍匐礼,意气死生亲。张老存家事,嵇康有故人。食恩惭卤莽,镂骨抱酸辛。巢许山林
-
《汉魏六朝散文·刘义庆·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原文鉴赏
-
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对门住的年青人,同她见过面,可
-
徐宏祖《黄果树瀑布记》 徐宏祖 二十三日,雇短夫遵大道南行。二里,从陇头东望双明西岩,其下犹透明而东也。洞中水西出流壑中,从大道下复西入山麓,再透再入,凡三穿岩腹,而后注于大溪。盖是中洼壑,皆四面山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