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成天下”注释、译文和感悟
注释
①天文:天的文采,诸如日月星辰、阴阳变化等。②人文:人类的文采,如文章、礼仪等。
译文
观察天的文采,就会发现四时的变化规律;观察人类的文采,可以推行教化促成天下昌明。
感悟
文饰之道虽然只是对事物外表的装饰和美化,但却具有理论建设和文化宣传的作用,是昌显文明、转移风化的重要的辅助手段。
-
三旬已过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几处萦回度山曲,一时清驶满江东。惊飘蔌蔌先秋叶,唤醒昏昏嗜睡翁。欲作兰台快哉赋,却嫌分别问雌雄。
-
水调歌头·中秋苏轼【原文】明月几时有?把[1]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2]。我欲乘风归去[3],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
-
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即是即目;“高台
【注释】 选自南朝梁·钟嵘《诗品·序》。 直寻,即直抒胸臆。陈廷杰《诗品注》解释说:“钟意盖谓诗重在兴趣,直由作者得之于内,而不贵用事。” 【赏析】 南朝梁钟嵘认为,文学创作应当直抒胸臆,反对隶事用典
-
十指如枯笋,和袖捧金樽;O杀银筝字不真,揉痒天生钝。纵有相思泪痕,索把拳头揾。
-
【原题】:岁在绍熙甲寅浙东西大旱帝连江淮至秋暴雨水发天目漂民浸禾稼而苏常大歉小人趋利争运衢婺谷粟顺流而下日夜不止又去冬岁暮多雨连绵至春半未有晴意人情忧闷聊书数语以备采谣者至辞之工拙固所不计也乙卯仲春作
-
(董仲舒)下帷讲诵,弟子传以文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名言: (董仲舒)下帷讲诵,弟子传以文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注释: 或: 有人。 句意: 董仲舒放下帏幕讲习学问, 传授给某些程度
-
游春图 隋· (传) 展子虔作 绢本青绿 纵四三厘米 横八○.五厘米 藏故宫博物院 此图卷首宋徽宗赵佶瘦金书“展子虔游春图”六字,钤有“宣和”连珠玺,后上角钤“皇姊图书”朱文大印(为元大长公主之印),
-
欧阳修 某顿首,师鲁十二兄书记: 前在京师相别时,约使人如河上。既受命,便遣白头奴出城,而还,言:不见舟矣。其夕,及得师鲁手简,乃知留船以待,怪不如约。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 临行,台吏催苛百端,不比催
-
源自《伊索寓言》。 一个王子养着几只猴子,他把猴子训练得会跳舞。猴子天性善于模仿人的动作,显得很聪明。当猴子穿起华美的衣服,戴着假面具跳起舞来时,无论和哪一个廷臣相比,全都十分相像。因此,猴子的这种表
-
作者: 申秀英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