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歌《溱洧》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日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日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芍药。
这首热情洋溢,欢快异常的诗,把我们带到了春秋时代的中原大地:那是三月上旬巳日,即三月初三,人们喜气洋洋,在一路欢歌笑语中到某个地方聚会,游赏春光——至今男女老幼还有三月三日赶庙会的习俗。
郑国地处中原,这一天,人们到溱、洧河畔祓除不祥,祈祷幸福和安宁的日子,也是情人相会的大好时光。溱洧就是写男女青年在溱洧河畔谈情说爱,互吐心曲,彼此相赠,以寄情思的情诗。诗分二章,每章十二句,反复抒男欢女爱之情。
第一章“溱与洧,方涣涣兮”,诗一开始,就把人们带到了溱洧河畔,交代了背景,描写了环境,制造了气氛。三月上巳之日,正当春光明媚,风和日丽,麦梢正黄的季节,中原大地,一望无际的麦田,金浪滚滚,此起彼伏,丰收在望。溱洧河畔,春水融融,碧波荡漾。游春人众,熙熙攘攘,比肩接踵,川流不息,一片欢腾。景美、人美、心更美,整个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之中。在这无限愉悦的环境下,首先映入诗人眼帘的,是那些情男情女的行为举止。“士与女,方秉蕑(jian,兰草) 兮”,这是说,小伙子和姑娘,手里拿着兰花,香气四溢。手执兰花固然有防邪气的意思在,同时也象征着他(她)们心花怒放。所以一位大胆泼辣的姑娘对小伙子说:“到那边去看看热闹吧!”小伙子说:“我已经去看过了。”姑娘又说:“洧水那边,实在是地面宽阔,游人众多,热闹欢乐。”经姑娘这么一说,小伙子自然心领神会,于是便与姑娘一起到洧河彼岸去了。到洧河那边之后,“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这三句是说,小伙子和姑娘,互相挑逗嘻笑,临别时互赠芍药以寄情。
第二章内容与第一章基本相同,只是个别字句有所变更。二句“方涣涣兮”易为 “浏其清矣”,这句是说水流清澈见底。四句 “方秉蕑兮”易为“殷其盈矣”,是说河岸上的人挤得满满的。
全诗在描述三月巳日一片欢腾场面的同时,着重捕捉了青年男女相戏、相赠、相慕、相爱的情景加以叙写。在良辰美景的大好春光中,人们都沉浸在游赏的欢乐之中,青年男女尤其活跃。那位情窦初开的姑娘,毫无顾忌地主动约小伙子到洧水彼岸去看热闹。小伙子起先还不理解姑娘的用意,只是说已经去过了,想婉言拒绝。姑娘却不因此而善罢甘休,进而强调洧河彼岸欢腾热闹的景象,鼓动他陪她去游逛。小伙子既然去过彼岸,彼岸的情景他是了如指掌的。然而终于被姑娘说动了心。与其说是说动了心,勿宁说小伙子这才心领神会,明白了姑娘的用意。姑娘几句天真直率的话语,饱含着姑娘微妙的心理活动。正因为爱情之火在她心中熊熊燃烧,才使她变得如此大胆、泼辣,痴情的形象维妙维肖地勾画出来,并寄予热烈称颂。
诗人称颂青年男女的情爱,并不是直述其事,直表其情,而是把叙事、写景、抒情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了事明、景真、情切的艺术效果。加之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音韵铿锵,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轻松愉快之感。
-
双桧苍然古貌奇,含烟吐雾郁参差。晚依禅客当金殿,初对将军映画旗。龙象界中成宝盖,鸳鸯瓦上出高枝。长明灯是前朝焰,曾照青青年少时。
-
碧落留云住,青冥放鹤还。银台向南路,从此到人间。
-
万里路长在,六年身始归。所经多旧馆,大半主人非。
-
母亲的粽子又到了粽子飘香的五月。母亲的厨房又忙碌起来了。提前浸透了水的粽叶,宽宽长长的叶子,有新添的,也有往年留下的。早些时候,一
-
这是徐灿的名作之一。词语万端感慨,无限悲怆,正如谭献所评:“外似悲壮,中实凄咽,欲言未言。”
-
楼阁高低树浅深,山光水色暝沉沉。嵩烟半卷青绡幕,伊浪平铺绿绮衾。飞鸟灭时宜极目,远风来处好开襟。谁知不离簪缨内,长得逍遥自在心? 作品赏析【注释】:飞鸟灭①时宜极目?远风来处好开襟①灭:消失、隐没。这
-
《孤愤》是《韩非子》中独特的三篇文章之一(另二篇是《说难》和《难言》),其内容与文风与其余五十一篇不同。
-
[清]袁枚昨日逆风打船头,舟人背缆如背牛。今日顺风送船尾,布帆一日行千里。昨日非拙今
-
南朝乐府民歌 奈何许! 石阙生口中,衔碑不得语。自从别郎后,卧宿头不举;飞龙落药店,
-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释】 午日:五月初五的端午节,相传屈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