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作品《插秧歌》鉴赏和精讲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来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这是杨万里中年作品,是在孝宗淳熙六年(1179)他自朝廷去官家居时所作。见西归集,时年四十二。
他首从江西派入门,后又摆脱其影响,自毁早年诗作千余首,自启门户,创立自己独特风格的“诚斋体”。插秧歌正是富有自创诗体特征的代表作之一。
* * * *
此诗文字畅晓,富于口语化,意境浅豁,不须作过多解说,拟对其中几个字词略加释疑之后,即对全诗进行语译。
笠与兜鍪——“笠”,即斗笠、草笠,是用竹篾或草鞭编制的雨具。“兜鍪”,(móu谋),头盔,古代士兵为护头而戴的铁帽。
蓑与甲——“蓑”,以草或棕毛做成的可披身上的雨具。“甲”,是指古代士兵所穿的护身铁衣。
胛(jiǎ甲)——肩胛。背脊上部同两胳膊连接的部分。
渠与半霎——“渠”,即他。“半霎”(shà煞),即一会儿。霎,片刻。
莳与匝——“莳”(shì示),栽种。“匝”,周遍,完毕。
以下意译全诗——
正值插秧大忙节,男女老少齐上田,你抛我接拔又插;兢兢业业各司职,行直距通尽得法。
箬笠当盔护头胪,棕蓑披身充铁甲;还是难挡泼瓢雨,淋得全身湿邋遢。
战天斗地真辛苦,唤他呵,边餐边歇饿腹压;而他呵,弯腰猛插不正答,只向妻子说:“新栽秧苗未扎根,种植任务还未完;请你快快返家去,管好家养鹅与鸭”。或译:新裁秧苗根未牢,别让鹅鸭来遭塌!
* * * *
读完这首诗,只觉它脱口而出,随手拈来即成诗章,不靠古典不造深境,但又不失耐人寻味和诙谐幽默。它的语言自然活泼。“田夫抛秧田妇接”、“雨从头上湿到胛”等诗句,都似一股山间清泉自然流畅,毫无妞妮作态之感;它的想象丰富,用比风趣。以笠比盔,用蓑喻甲,形象鲜明。这种设喻形象,不仅使诗歌生趣、活泼,而更寓有深意:抓季节及时种植,类似一场紧张战斗,务须全副披挂,全力投入;而且暗赞农民的战天斗地的精神。它的对话设计,也颇具匠心。“唤渠朝餐歇半霎”,是农妇谓夫之语,有催促,有关心。但其夫不正面作答,而以“不答而答”的特殊方式回应了妻子。让她“赶快回家管好家里的鹅与鸭!”诗中的对话虽然简短,但其内蕴却很丰富,既有关怀,又有嘱托,还有作为一户之长的农民责任感。所有这些,正很好地体现”,“诚斋体”的浏亮、清新、自然、活泼的特征。
-
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乱石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 作品赏析【鹤注】此诗乾元二年在秦州作。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麝香眠石竹①,鹦鹉啄金桃②。乱水通人
-
多病秋风落,君来慰眼前。自闻茅屋趣,只想竹林眠。满谷山云起,侵篱涧水悬。嗣宗诸子侄,早觉仲容贤。 作品赏析原注:佐草堂在东柯谷。【鹤注】诗云“多病秋风落”,当是乾元二年九月作,盖十月公已入同谷矣。
-
苏轼《百步洪》 长洪斗落生跳波 2 ,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 3 ,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 4 ,骏马下注千丈坡 5 。 断弦离柱箭脱手 6 ,飞电过隙珠翻荷 7 。 四山眩转风掠
-
前身陶彭泽,后身韦苏州。欲觅王右丞,还向五字求。诗人与画手,兰菊芳春秋。又恐两皆是,分身来入流。
-
尊里看无色,杯中动有光。自君抛我去,此物共谁尝。世上强欺弱,人间醉胜醒。自君抛我去,此语更谁听。
-
交阯同星座,龙泉似斗文。烧香翠羽帐,看舞郁金裙。鹢首冲泷浪,犀渠拂岭云。莫教铜柱北,空说马将军。
-
田家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县(今江
-
善因虽微,获果甚大。如小爝 ① 火能烧大山,一善能破大恶,亦如少灯能破多暗,轻日能消重露 ② ,小子 ③ 能生大树。世事尚然,何况善力也?(《法苑珠林》) 注释 ①爝(音“爵”):小火把。②露:露水。
-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用“威德”巩固自已的统治,曾五次“亲巡天下,周览远方”,所到之处,先后七次刻石,以颂“秦德”,《琅玡台刻石》便是其中的一块。 琅玡台位于山东诸城东南百六十里,相传该刻石至明代时,
-
赵氏祖籍北方,对南方人颇不信任,有南人不得作宰相的传统。但宋廷南渡之后,不得不任用一些南方人作宰相,突破了这一传统,也确实得到一批救国贤才。本诗便咏叹这一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