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名作《琅玡台刻石》鉴赏
琅玡台位于山东诸城东南百六十里,相传该刻石至明代时,石中偏西开始出现裂痕,至清乾隆时由泰州宫懋让知事用熔铁将石固束起来。流传至今的传世拓本,都是铁束以后的本子。道光间铁束散,石碎,后知县毛澂筑亭护之。光绪二十六年(1900)遭雷击毁失,直至1921年才有人从棘丛中找出几块断石,並将其粘合。原石建国后藏山东博物馆,1959年移置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
现存琅玡台刻石高129厘米,宽67.5厘米,厚37厘米。刻石原有文字576个,其中有秦二世时补刻的诏书287字。今天流传下来只存诏书文字13行,每行8字,共计85字,並损泐严重。据传,秦始皇时所刻文字于北宋时已泯灭不存了。
这块刻石与泰山刻石同是典型的小篆。结构由金文、大篆的繁杂错落变为整齐划一,形体修长,平衡对称,展现了严肃、齐整、统一的风格,很富理性的时代精神。这种形式正是适应了秦代统一天下以后政治上的需要。如笔画平正,字形长方,给人稳定之感; 纵向取势,结构重心提高,示人以崇高之态;还有严格匀圆的线条和精确的中轴对称,以追求华美的姿致,也是与刻石颂德、美化当时统治的目的相一致的。
经过规范整饬、笔画省减的小篆,从书法美学上来看,是将大小参差、繁复重叠、自然活泼、带有朴素原始美的大篆,变成整齐华美,类似图案的装饰文字,使大篆原来所具有的图画性趋于消失,而由小篆抽象的图案性替代,这反映了对文字形式美追求的一种倾向。这种倾向,也使文字造型美在书法中更具有明显独立的意义。
琅玡台刻石相传为秦丞相李斯所书,从文字结构与书写风格来看,与商周铜器铭文是一脉相承的。如“大夫”写成合文,这是袭用甲骨、金文中的书写习尚,形体上也与秦公钟和秦公簋十分接近,线条柔曲,有古厚之气。如果与泰山刻石的风格作一比较,泰山刻石的线条平直严谨偏于静,而琅玡台刻石的线条则婉曲流丽偏于动。两者的风格迥异,很可能不是同出李斯手笔,这在结构上的差异可以看得更明显。泰山刻石接近正方,显得宽博典雅,端庄宏伟; 而琅玡台刻石则趋于狭长,纵势明显,上密下疏,加上曲笔舒放,显得刚柔相合,端姿旁逸,形成了不同的形态结构。
唐代张怀瓘在书断中对李斯的小篆有“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长风万里、鸾凤于飞”等评语。“画如铁石”是讲线条劲健的骨力: “字若飞动”、“鸾凤于飞”是说线条的柔曲飞动; “长风万里”比喻线条的舒放,这些特点琅玡台刻石可谓兼而有之。因此,琅玡台刻石的书法风格比较接近传统对李斯书法的评述,可以说是李斯比较可靠的代表作。琅玡台刻石灵动的用笔和流美的线条,对汉篆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也对以后各种书体的用笔开启了新的法门。
-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韩愈的一篇咏史之作。通过描写一个境遇凄苦的官员左迁到蓝关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不公和官场黑暗的愤怒。诗中充满了悲愤之情,通过描述左迁官员被贬谪的情景,揭示了当时的不公与腐败。同时,诗人还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勇敢地面对困境并为之奋斗。整首诗以平淡中见真情,嘲讽与愤怒交织,表达了作者对社会黑暗现实的痛恨。
-
《心有灵犀一点通》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唐·李商隐诗《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
晴雯下岗是自找的读过《红楼梦》,总觉得晴雯是一个让人反感的人物,想想看,一个丫鬟嘛,主子怎么宠你,你也就是一个服务人员,你得明白你
-
妾家近隔凤凰池,粉壁纱窗杨柳垂。本期汉代金吾婿,误嫁长安游侠儿。儿家夫婿多轻薄,借客探丸重然诺。平明挟弹入新丰,日晚挥鞭出长乐。青丝白马冶游园,能使行人驻马看。自矜陌上繁华盛,不念闺中花鸟阑。花间陌上
-
明·冯梦龙2有贵人游僧舍,酒酣,诵唐人诗云3:“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4。”
-
南昌 ① 某,父为国子助教 ② ,随任在京。偶过延寿寺街,见书肆中一少年,数钱买《吕氏春秋》。适堕一钱于地, 某暗以足践之,俟其去,俯而拾焉。旁坐一翁,凝视良久,忽起叩某姓氏,冷笑而去。后某以上舍生
-
《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师道类名言赏析《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国学名句“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出处和解释
【名句】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语出《韩非子·显学》。圣明君主的官吏,宰相一定是从基层官吏中选拔上来的,猛将一定是从士兵中挑选出来的。说明官吏应从了解下情、有实践经验的人中选拔。州部
-
元戏剧《关汉卿》鉴赏 《望江亭》全名《望江亭
-
志行千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非怀细以害大。|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志行千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非怀细以害大。》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