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题西林壁》原文|赏析|鉴赏|解读|意境
苏轼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置身于庐山,也许,许多人都会有移步换景的感觉,但由此而悟出哲理并用明白的诗句一语道出的,却只有苏轼的这首七绝题西林壁,也正因此,这首诗成为千古名篇。
从诗的结构看,第一、二句描写庐山的奇伟景观:“横看成岭侧成峰”,从正面看,山为横空高岭; 从侧面看,则成峻峭奇峰。山为岭,则雄伟巨大; 山为峰,则高峻奇绝。然而庐山之奇不仅在此,更在于它的“远近高低各不同”,转移远、近、高、低各个角度看,庐山呈现出不同的景象,千姿百态。至于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究竟有什么不同的美景,诗人没有也无需细写,而读者却能从“各不同”的提示中,想象、体味出庐山所给予人的随步换形,一步一景,气象万千,不可辨识的奇妙感觉。据东坡志林载,“远近高低各不同”原为“到处看山了不同”,原句显得板滞而抽象,难以唤起人形象的联想,改成“远近高低各不同”,则有一种镜头移动感,能让人感到距离角度的变化,从而在想象中景致变得起伏有致。
诗写至此,作为对庐山山景的描写,并无特别的过人处,然而诗人接着吟出了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之新意奇意便即凸现。从形式上看,这是对前两句内容的否定,说明那景色并不是庐山的“真面目”; 而从效果上看,这两句却正是对一、二句所写内容的延伸。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山已经很美了,如果看到庐山的全部真面目,那该是怎样的美不胜收啊。那么,庐山的自然全貌、它的“真面目”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诗人感慨道: 身处庐山之中,是难以把握庐山的完整形象,难以看到庐山的全部美景的。这实际上已借写庐山山峰而揭示出了一条哲理: 只有站在高于客体的位置,不受其局限,在更加广泛的范围里观察它、分析它,才能认识到它的本质。而这正是此诗立意新奇之所在。
这首诗,写出了人人心中所有: 到过庐山的人,都会喟赞它的峰岭起伏,变化多态; 更写出了人人笔下所无: 借庐山之景,巧妙地说出“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短短的诗行,昭示出这样精深的哲理,落笔挥洒自如,立意新颖高深,无怪乎不胫而走,千古传诵。
-
·清凉道人· 绍兴沈怀清先生,名嘉征,由巡检仕至臬司。居官廉干和平,故自下僚洊历大位。 公任江西浮梁令时,曾暂署某县篆。适城中常被盗,公履任后严缉之。凡城门出入者,皆盘诘焉,而绝无影响。一日大雪崩腾,
-
一生休戚与穷通,处处相随事事同。未死又邻沧海郡,无儿俱作白头翁。展眉只仰三杯后,代面唯凭五字中。为向两州邮吏道,莫辞来去递诗筒。
-
【题解】 如果说辋川诗多数是偶然托兴,初不着题模拟 (唐汝询语)之作, 那么,这首《辛夷坞》则应归于少数切题者之列,它是把辛夷坞的主角辛夷 花作为中心来表现的。 辛夷,一种多么不同凡俗的花,高大的树冠
-
[宋]杨万里山思江情不负伊,雨姿晴态总成奇。闭门造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闭门造
-
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驱鸡犬入桃花。至今不出烟溪口,万古潺湲二水斜。
-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原文】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1]。春蚕到死丝方尽[2],蜡炬成灰泪始干[3]。晓镜但愁云鬓改[4],夜吟
-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和战略相关的古诗词,内容包括有关“战略”的诗句,有关战略的诗句,与战争有关的古诗。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
-
我初次看到吴冠中先生的油画《双燕》,就被饱含丰富内涵的画面所打动。画面是一户小小的农家院,门洞左侧有一棵枯树干,像一个饱经风霜的驼
-
【名句】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语出宋代陈与义《观雨》诗。暴雨骤下,竹枝为之弯低,但马上又挺直;风吹云聚,山角为之晦暗,但马上又光明。意思是乌云终将消散,黑暗终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