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原文】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1]。
春蚕到死丝方尽[2],蜡炬成灰泪始干[3]。
晓镜但愁云鬓改[4],夜吟应觉月光寒[5]。
蓬山[6]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7]。
【注释】
[1]东风:春风。残:凋零。
[2]丝方尽:丝,与“思”谐音,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
[3]蜡炬:蜡烛。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4]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镜:用作动词,照镜子的意思。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5]应觉:设想之词。月光寒:指夜渐深。
[6]应觉:设想之词。月光寒:指夜渐深。
[7]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殷勤:情谊恳切深厚。探看:探望。
【作者】
见李商隐·锦瑟篇。
【赏析】
在晚唐诗坛上,李商隐是一位诗歌大家,与当时的杜牧齐名。李商隐在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创造性地丰富了诗的抒情艺术。他的诗歌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朦胧婉曲之美。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绝,其中又以无题堪称典型。
李商隐的这首无题,全诗以首句“别”字为通篇主眼,从头至尾都熔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著的感情,诗中的每一联都是这种情感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了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纵向地反映了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这样的抒情连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诗人心底的绵绵深情。
乐聚恨别,人之常情,而首句却从“相见时难”着笔,点出惟其暂会已是罕逢,更觉长别的难分难舍;紧承“别”字,便展现出离别之际东风无力、百花凋零的景象,像是为难堪的离别提供一幅黯然销魂的背景,又像别离双方难堪情绪的外化,还像是青春、爱情的消逝,以及他们触景伤怀,发自内心的咏叹。首联重笔点染,意蕴丰富,感慨深沉。
颔联诗人从自己方面抒写别后无穷的思念与离恨,比喻中寓象征,反映对所爱者至死不渝的挚爱思念及终身不已的别离之恨,情感热烈缠绵、沉着深挚。颈联转从对方着笔,晓妆对镜,抚鬓自伤,于细微体贴中见情之深致。尾联意致婉曲,在刻骨的思念与忧伤中故作宽解,说对方所居离自己不远,希望能有青鸟使者殷勤传书,试为探望致意,更见内心的悲痛和情之不能自已。
全诗写别恨相思,纯粹抒情,不涉叙事,感情的发展脉络清晰,环环相扣,这样的爱情诗,已是舍弃了生活本身的大量杂质,经过提纯、升华而为艺术的结晶。这就是一首纯粹的爱情诗,不必牵强说它寄托了什么政治上的抱负和理想。
-
古文观止·宋濂·阅江楼记 金陵为帝王之州①。
-
●行香子 苏轼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 情何限、处处消魂。 故人不见,旧曲重闻。 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 别来相
-
[唐]白居易橡樟生深山,七年而后知。挺高二百丈,本末皆十围。天子建明堂,此材独中规。
-
侬家真个去,公定随侬否。著处是莲花,无心变杨柳。松龛藏药裹,石唇安茶臼。气味当共知,那能不携手。
-
大国置衡镜,准平天地心。群贤无邪人,朗鉴穷情深。吾君咏南风,衮冕弹鸣琴。时泰多美士,京国会缨簪。山苗落涧底,幽松出高岑。夫子有盛才,主司得球琳。流水非郑曲,前行遇知音。衣工剪绮绣,一误伤千金。何惜刀尺
-
留守老人 中年以下的人都离开乡村了,他们是分几拨走的。一拨是中年男打工者,他们的根还在乡村,他们只是在距乡村不远的县城或邻县打零工
-
(齐宣)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 ① 好色,爱厥 ② 妃。《诗》云:‘古公亶甫,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 ③ 下。爰及姜女 ④ ,聿来胥宇 ⑤ 。’当是时也,内无怨女
-
天涯非日观,地屺望星楼。练光摇乱马,剑气上连牛。草湿姑苏夕,叶下洞庭秋。欲知凄断意,江上涉安流。
-
苍苍金陵月,空悬帝王州。天文列宿在,霸业大江流。绿水绝驰道,青松摧古丘。台倾鳷鹊观,宫没凤凰楼。别殿悲清暑,芳园罢乐游。一闻歌玉树,萧瑟后庭秋。
-
国学名句“夫岁熟取谷,予之丝漆;茧出取帛絮,予之食”出处和解释
【名句】夫岁熟取谷,予之丝漆;茧出取帛絮,予之食 语出《史记·货殖列传》。在庄稼成熟的时候,粮价便宜,就收进谷物,出售丝漆;在收获蚕茧的时候,丝价下跌,就收购丝织品和丝绵,卖掉粮食。说明经营者应掌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