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注释】
语出礼记·经解。
温柔敦厚:唐代孔颖达礼记正义解释说:“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情性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敦厚,诚朴宽厚。
诗教:即以诗为教,是相对书教、乐教、礼教、春秋教而言。教,教化。
【赏析】
这是礼记·经解中,汉代儒家总结孔子的文艺思想时概括出的一种诗歌创作原则:
“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意思是:进入一个国家,可以了解其对国民教化的情况;如果民众为人处世温柔厚道,一定是诗歌教化的结果。
温柔敦厚是儒家对诗经内容性质和社会作用的认识和概括,孔子认为,诗经既有美刺讽喻的精神,又是温柔敦厚的,用它来教育民众,可以发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社会作用。所以,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变得温柔、厚道,那一定是诗歌教化的结果。
诗歌既然有这样的社会功能,那么,诗人进行诗歌创作时,也应该做到温柔敦厚,以便能够教育人、感动人,起到教化的作用。温柔敦厚后来成为儒家关于诗歌创作的正统思想,其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求诗歌发挥讽谏作用,有“怨刺”精神,“以讽其上”,供儒家“入世”之用;二是要求诗歌的怨刺必须“止乎礼义”,保持温柔平和的态度,“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合于雅正,以委婉的词语寄寓讽谏的大义,表现出一种温文谦恭、含蓄儒雅的诗学风格,具有一种“中和之美”。所以,作为诗歌教化的要求,温柔敦厚归根结底是对诗歌的一种伦理规范,使诗人遵从,写出不违反礼教的作品,以施行教育,感化人心。
到了后世,“温柔敦厚”除了诗教的伦理意义外,也被引申为艺术原则,如近人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提出“柔厚”说,要求词在艺术表现上做到蕴藉含蓄,委婉委曲,内容上做到深郁厚笃,既不叫嚣乖张,又不直露浅显,这种创作主张,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由于温柔敦厚讲求“主文而谲谏”,要求诗歌创作以比兴等艺术手法含蓄地传情达意,微婉地讽喻。因此,对诗歌的形象性要求和表现手法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但是,到了清代,诗论家王夫之等人过分强调这一原则,甚至以此否定唐代白居易的诗歌,批评他大胆率白,不留余地,缺乏诗意,则不免有些偏颇了。
温柔敦厚的诗教主张在历代诗歌创作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
泉源从高来,走下随石脉。纷纷白沫乱,隐隐苍崖坼。萦回成曲沼,清澈见肝膈。泻为长溪,奔驶荡蛙蝈。初开不容碗,渐去已如帛。传闻此山中,神物懒遭谪。不能致雷雨,灩灩吐寒碧。遂令山前人,千古灌稻麦。
-
蹇步垂朱绶,华缨映白须。何因驻衰老?只有且欢娱。酒兴还应在,诗情可便无?登山与临水,犹未要人扶。
-
徐步移班杖,看山仰白头。翠深开断壁,红远结飞楼。日出清江望,暄和散旅愁。春城见松雪,始拟进归舟。 作品赏析鹤注谓大历元年春作,盖以二年之春公已迁居赤甲矣。《杜臆》:诗题当作“白帝城晓望盐山”。《水
-
鲁穆公 ① 使众公子 ② 或宦于晋,或宦于荆。犁鉏 ③ 曰:“假 ④ 人于越而救溺子, 越人虽善游,子必不生矣。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今晋与荆虽强, 而齐近, 鲁患其不
-
1、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室思》 2、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郑愁予《赋别》 3、曾经沧海难为水
-
闲官卧疾绝经过,居处萧条近洛河。水北水南秋月夜,管弦声少杵声多。
-
《梅花·解佩环落梅》咏梅花诗鉴赏 左锡璇夜来
-
菱歌清唱棹舟回,树里南湖似鉴开。平障烟浮低落日,出溪路细长新苔。居民地僻常无事,太守官闲好独来。犹忆长安论诗句,至今惆怅独书台。
-
迟顿首陈将军足下〔2〕:无恙〔3〕,幸甚,幸甚。将军勇冠三军〔4〕,才为出世〔5〕,弃
-
杉冷晓猿悲,楚客心欲绝。孤舟巴山雨,万里阳台月。水宿已淹时,芦花白如雪。颜容老难赪,把镜悲鬓发。早年好金丹,方士传口诀。敝庐终南下,久与真侣别。道书谁更开,药灶烟遂灭。顷来压尘网,安得有仙骨。岩壑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