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我是扬州人》原文、导读、鉴赏和赏析
我是扬州人
有些国语教科书里选得有我的文章,注解里或说我是浙江绍兴人,或说我是江苏江都人——就是扬州人。有人疑心江苏江都人是错了,特地老远的写信托人来问我。我说两个籍贯都不算错,但是若打官话,我得算浙江绍兴了。浙江绍兴是我的祖籍或原籍,我从进小学就填的这个籍贯;直到现在,在学校里服务快三十年了,还是报的这个籍贯。不过绍兴我只去过两回,每回只住了一天;而我家里除先母外,没一个人会说绍兴话。
我家是从先祖才到江苏东海做小官。东海就是海州,现在是陇海路的终点。我就生在海州。四岁的时候先父又到邵伯镇做小官,将我们接到那里。海州的情形我全不记得了,只对海州话还有亲热感,因为父亲的扬州话里夹着不少海州口音。在邵伯住了差不多两年,是住在万寿宫里。万寿宫的院子很大,很静;门口就是运河。河坎很高,我常向河里扔瓦片玩儿。邵伯有个铁牛湾,那儿有一条铁牛镇压着。父亲的当差常抱我去看它,骑它,抚摩它。镇里的情形我也差不多忘记了。只记住在镇里一家人家的私塾里读过书,在那里认识了一个好朋友叫江家振。我常到他家玩儿,傍晚和他坐在他家荒园里一根横倒的枯树干上说着话,依依不舍,不想回家。这是我第一个好朋友,可惜他未成年就死了;记得他瘦得很,也许是肺病罢?
六岁那一年父亲将全家搬到扬州。后来又迎养先祖父和先祖母。父亲曾到江西做过几年官,我和二弟也曾去过江西一年;但是老家一直在扬州住着。我在扬州读初等小学,没毕业;读高等小学,毕了业;读中学,也毕了业。我的英文得力于高等小学里一位黄先生,他已经过世了。还有陈春台先生,他现在是北平着名的数学教师。这两位先生讲解英文真清楚,启发了我学习的兴趣;只恨我始终没有将英文学好,愧对这两位老师。还有一位戴子秋先生,也早过世了,我的国文是跟他老人家学着做通了的。那是辛亥革命之后在他家夜塾里的时候。中学毕业,我是十八岁,那年就考进了北京大学预科,从此就不常在扬州了。
就在十八岁那年冬天,父亲母亲给我在扬州完了婚。内人武钟谦女士是杭州籍,其实也是在扬州长成的。她从不曾去过杭州;后来同我去是第一次。她后来因为肺病死在扬州,我曾为她写过一篇给亡妇。我和她结婚的时候,祖父已死了好几年了。结婚后一年祖母也死了。他们两老都葬在扬州,我家于是有祖茔在扬州了。后来亡妇也葬在这祖茔里。母亲在抗战前两年过去,父亲在胜利前四个月过去,遗憾的是我都不在扬州;他们也葬在那祖茔里。这中间叫我痛心的是死了第二个女儿!她性情好,爱读书,做事负责任,待朋友最好。已经成人了,不知什么病,一天半就完了!她也葬在祖茔里。我有九个孩子。除第二个女儿外,还有一个男孩不到一岁就死在扬州;其余亡妻生的四个孩子都曾在扬州老家住过多少年。这个老家直到今年夏初才解散了,但是还留着一位老年的庶母在那里。
我家跟扬州的关系,大概够得上古人说的“生于斯,死于斯,歌哭于斯”了。现在亡妻生的四个孩子都已自称为扬州人了;我比起他们更算是在扬州长成的,天然更该算是扬州人了。但是从前一直马马虎虎的骑在墙上,并且自称浙江人的时候还多些,又为了什么呢?这一半因为报的是浙江籍,求其一致;一半也还有些别的道理。这些道理第一桩就是籍贯是无所谓的。那时要做一个世界人,连国籍都觉得狭小,不用说省籍和县籍了。那时在大学里觉得同乡会最没有意思。我同住的和我来往的自然差不多都是扬州了,自己却因为浙江籍,不去参加江苏或扬州同乡会。可是虽然是浙江绍兴籍,却又没跟一个道地浙江人来往,因此也就没人拉我去开浙江同乡会,更不用说绍兴同乡会了。这也许是两栖或骑墙的好处罢?然而出了学校以后到底常常会到道地的绍兴人了。我既然不会说绍兴话,并且除了花雕和兰亭外几乎不知道绍兴的别的情形,于是乎往往只好自己承认是假绍兴人。那虽然一半是玩笑,可也有点儿窘的。
还有一桩道理就是我有些讨厌扬州人;我讨厌扬州人的小气和虚气。小是眼光如豆,虚是虚张声势,小气无须举例。虚气例如已故的扬州某中央委员,坐包车在街上走,除拉车的外,又跟上四个人在车子边推着跑着。我曾经写过一篇短文,指出扬州人这些毛病。后来要将这篇收入散文集你我里,商务印书馆不肯,怕再闹出“闲话扬州”的案子。这当然也因为他们总以为我是浙江人,而浙江人骂扬州人是会得罪扬州人的。但是我也并不抹煞扬州的好处,曾经写过一篇扬州的夏日,还有在看花里也提到扬州福缘庵的桃花。再说现在年纪大些了,觉得小气和虚气都可以算是地方气,绝不止是扬州人如此。从前自己常答应人说自己是绍兴人,一半又因为绍兴人有些戆气,而扬州人似乎太聪明。其实扬州人也未尝没戆气,我的朋友任中敏(二北)先生,办了这么多年汉民中学,不管人家理会不理会,难道还不够“戆”的!绍兴人固然有戆气,但是也许还有别的气我讨厌的,不过我不深知罢了。这也许是阿Q的想法罢?然而我对于扬州的确渐渐亲热起来了。
扬州真像有些人说的,不折不扣是个有名的地方。不用远说,李斗扬州画舫录里的扬州就够羡慕的。可是现在衰落了,经济上是一日千丈的衰落了,只看那些没精打采的盐商家就知道。扬州人在上海被称为江北佬,这名字总而言之表示低等的人。江北佬在上海是受欺负的,他们于是学些不三不四的上海话来冒充上海人。到了这地步他们可竟会忘其所以的欺负起那些新来的江北佬了。这就养成了扬州人的自卑心理。抗战以来许多扬州人来到西南,大半都自称为上海人,就靠着那一点不三不四的上海话;甚至连这一点都没有,也还自称为上海人。其实扬州人在本地也有他们的骄傲的。他们称徐州以北的人为侉子,那些人说的是侉话。他们笑镇江人说话土气,南京人说话大舌头,尽管这两个地方都在江南。英语他们称为蛮话,说这种话的当然是蛮子了。然而这些话只好关着门在家里说,到上海一看,立刻就会矮上半截,缩起舌头不敢啧一声了。扬州真是衰落得可以啊!
我也是一个江北佬,一大堆扬州口音就是招牌,但是我却不愿做上海人;上海人太狡猾了。况且上海对我太生疏,生疏的程度跟绍兴对我也差不多;因为我知道上海虽然也许比知道绍兴多些,但是绍兴究竟是我的祖籍,上海是和我水米无干的。然而年纪大起来了,世界人到底做不成,我要一个故乡。俞平伯先生有一行诗,说“把故乡掉了”。其实他掉了故乡又找到了一个故乡;他诗文里提到苏州那一股亲热,是可羡慕的,苏州就算是他的故乡了。他在苏州度过他的童年,所以提起来一点一滴都亲亲热热的,童年的记忆最单纯最真切,影响最深最久;种种悲欢离合,回想起来最有意思。“青灯有味是儿时”,其实不止青灯,儿时的一切都是有味的。这样看,在那儿度过童年,就算那儿是故乡,大概差不多罢?这样看,就只有扬州可以算是我的故乡了。何况我的家又是“生于斯,死于斯,歌哭于斯”呢?所以扬州好也罢,歹也罢,我总该算是扬州人了。
(1946年。原载1946年10月1日人物第1卷第10期)
------------------------------------------
【导读】
就这样寻到故乡
安土重迁,是中国自古以来根深蒂固的观念;这个“土”,就是家乡。人们会因为家乡的同异远近而有感情的亲疏之别。家乡,是人一生背负的身份。
只是再怎么安土,也不得不在社会发展的“逼迫”下流动着,迁徙着;同时,好男儿志在四方,又怎么能固守在一方狭小的天地呢?于是面对家乡之问,就不免惶惑:称祖籍,还是称出生地?称自小长大的地方,还是称生活得最长久的地方?普通人或许无所谓,名人的家乡之辨极容易成为一场公案。
对作者来说,浙江绍兴是祖籍,但既没在绍兴生活过,也不会说绍兴话。要承认自己是绍兴人,怕说不过去。出生地是江苏海州,也生活了四年,可除了对海州话还有点亲热感,情形全不记得。不如在扬州江都邵伯镇待的两年,虽然情形也差不多忘了,但住处的环境、做过的游戏还有小时的玩伴倒还记得。如此说来,要承认自己是海州人,也怕说不过去。
那就只剩下扬州了。扬州对他来说,是“生于斯,死于斯,歌哭于斯”。他在扬州启蒙了学业,又结了婚;他的祖父母死在、葬在扬州,扬州有了他家的祖坟;他的父母、妻子,还有第二个女儿、一个男娃也都死在扬州、葬在祖坟里;他与亡妻生的四个孩子都在扬州住过多年。
缓缓从笔端流泻出的回忆,看似平淡如水,字里行间却潜流着激荡的感情。他能清晰地记得老师们的姓名,知道他们的死与生,没有浓烈的感激怎会如此?完婚后紧承着的是老与少的离世,不能为父母送终的遗憾,对妻子的眷恋,儿女离世带来的痛心,都藏在每一个字眼里。扬州城,是羁绊他心灵和情感的地方。
为什么作者承认自己是扬州人又那么踌躇?笔触渐渐地锋利起来,渐渐地激烈起来。就他的思想历程而言,年轻时秉承着“要做一个世界人”的自励,无所谓籍贯不籍贯;就他的情感历程而言,他讨厌扬州人的小气和虚气,还有伴随着城市衰落养成的自傲和自卑相织的心理。颇为客观的即兴议论,在鞭笞了国民性痼疾的同时,也饱含了作者沉痛的情感:“扬州真是衰落得可以啊!”
青年时代的锋芒渐渐收敛,他发现,口音是无法改变的,走到哪里也不会让别人认作是绍兴人、上海人;童年的记忆是最单纯的最真切的,包含了种种悲欢离合。更何况,不仅作者的祖茔在扬州,而且年纪大了的他“要一个故乡”!
一切就都迎刃而解了:“在那儿度过童年,就算那儿是故乡”,“所以扬州好也罢,歹也罢,我总该算是扬州人了”。
质朴到没有任何修饰的话语里,藏着的是化到每个人心里的柔情和衷曲。交融在其中的情与理,对明白了故乡在何处的人来说,都是能理解、能领会的吧。
-
昔年在伊洛,林壑每相从。对扫竹下榻,坐思湖上峰。自言伊洛波,每起沧洲忆。今兹道行游,千里东南国。都门汴河上,柳色入青烟。流水向淮浦,归人随越船。东南方林巘,万壑新流满。小桂绿应芳,江春行已晚。蔼蔼赤城
-
倦闻子规朝暮声,不意忽有黄鹂鸣。一声梦断楚江曲,满眼故园春意生。目极千里无山河,麦芒际天摇清波。王畿优本少赋役,务闲酒熟饶经过。此时晴烟最深处,舍南巷北遥相语。翻日迥度昆明飞,凌风邪看细柳翥。我今误落
-
此应是忆去姬之作。“新烟”两句,言在寒食之后,重新点燃烟火烧食,这时候已经到了繁花似梦的暮春季节,外面茫茫春雨仿佛就是巫山云雨。“茂苑”三句,承上忆昔。言自己曾去冶游狎妓。是时,词人羁旅在外,为生计而奔波,所以与同为生计而卖笑的歌妓有了
-
耀县城东1.5公里的药王山,本名五台山,这里传为药王孙思邈隐居之处,人们为纪念他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改五台山为药王山。(唐时名“磬玉山”,宋、金、元、明各代均称五台山。)药王山海拔1100米,由五
-
一春天,从最早的迎春,到最后的茶,一共是二十四番花信。《红楼梦》里丫鬟麝月擎出一枝花签:开到茶花事了,是韶华胜极、送春归去之意。茶
-
作者: 张家顺
-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这是一首寓言诗,通过蜜蜂采蜜一事,揭示了一种人生哲理。 开头两句写蜜蜂采蜜。它不是具体地写蜜蜂采花酿蜜的过程,而是从蜜蜂采花范
-
关于古代女子等待丈夫的古诗词(描写古代女子等待打仗的丈夫回家的诗句有什么)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古代女子等待丈夫的古诗词,内容包括描写“古代女子等待打仗的丈夫回家”的诗句有什么,在古代,比较有名的等待爱人的诗句和故事,讲一个女子独自等她丈夫的诗句。一.《望夫词》年代: 唐 作者: 施肩吾手爇寒灯向影频,回文机上暗生尘。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二.《望夫山》年代: 唐 作者:
-
故乡义乌没有纵横的水网,除横贯县城的义乌江外,少有奔腾的江河。可在那苍翠的丘陵之间,却“棋布”一口口沉静的水塘。这些水域清澈澄明,
-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出处】唐李益《 喜见外弟又言别 》。 【意思】我和你十年来,遭到重重离乱,到现在你人已长大,怎奈刚重逢又要离别。先问起姓氏,好像是初次见 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