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民歌《敕勒歌》原文、鉴赏和解析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此诗选自乐府诗集。
敕勒,是我国古代北方一个强大的民族,在秦汉时称丁零,魏晋南北朝时称敕勒或铁勒,因他们造的车“车轮高大,辐数至多”(魏书·高车传),所以又称高车。主要居住在大漠南北,即今蒙古草原。敕勒歌是北魏时期敕勒族的民歌,大概产生于公元五世纪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之间,即北魏王朝中期。乐府广题说:“其歌本鲜卑语,易为齐语。”可知这是一篇由鲜卑语翻译成汉语的作品。
本诗从大处着墨,粗线勾勒,把人们的视线引向一望无际、坦荡如砥的广阔原野上。“敕勒川,阴山下”,点明了大草原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川”本有二义:河川和平川。这里二义兼备。“阴山”指位于内蒙高原南端的阴山山脉,东西绵亘长达一千二百多公里。站在敕勒川前,阴山脚下,纵目四望,天地相连,那广袤的天空象穹庐的圆顶似地笼盖在大地之上。“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是多么神奇而又贴切的比喻!它使人们看到了广阔无边的大草原,真是浑然天成,洋溢着粗犷的气息,显示了巨大的伟力和气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展示的是一幅牛壮羊肥的富饶图景,富有层次之美。这莽莽苍苍的大草原,生活着骠悍勤劳的游牧民族,他们头戴青天,身骑马背,幕天席地,世代以游牧为生,衣皮食肉,喝奶饮酪,住穹庐(用毡子做成的圆顶幕帐,发展到后来,就成了蒙古包),与大自然打成一片。“苍苍”描摹青天之色,“茫茫”状写原野之大,“风吹草低”显示出草原肥美茂盛,“见牛羊”展示牧畜的兴旺丰收。“见”字尤见风神绰约,真是“眼前景,口头语,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
这是一首典型的草原民歌,宋人王灼碧鸡漫志盛称此诗“能发自然之妙”。因为诗中的穹庐,苍天,原野,牛羊,肥草是北方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活环境和自然风光,使此诗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表现出北方民歌直率、粗犷、质朴、雄浑的风貌,与南朝民歌吴声歌、西洲曲的儿女情长,委婉缠绵的情调迥然不同,显示出鲜明的地域色彩和民族特性。
正由于此诗具有强烈的民族特性,所以北方人民唱着此歌自然会激起热爱故乡的深厚感情。相传北齐首领高欢为周军所败,曾命敕勒族部将斛律金唱此歌来激励士气,高欢和声而唱,慷慨激越,声泪俱下。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中高度盛赞此诗:“慷慨歌谣传不绝,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
《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交友类名言赏析《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原题】:周知和以苏陈倡和韵赋水仙江梅蜡梅三种花谨次韵
-
楚怀放灵均,国政亦荒淫。彷徨未忍决,绕泽行悲吟。汉文疑贾生,谪置湘之阴。是时刑方措,此去难为心。士生一代间,谁不有浮沉。良时真可惜,乱世何足钦。乃知汨罗恨,未抵长沙深。祸患如棼丝,其来无端绪。马迁下蚕
-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二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 则伐其本, 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 从之则
名言: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 则伐其本, 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
-
古文观止·刘开·知已说 韩子云:“非知之难,
-
《牡丹·残牡丹》咏牡丹诗鉴赏 李建勋肠断题诗
-
《柳枝词》即《杨柳枝词》,是中唐以后流行的歌曲之一,歌辞则由诗人创作翻新。借咏柳抒写别情的,在其中占有很大比例。此诗即属此类。 大堤在襄阳城外,靠近横塘。宋随王刘诞《襄阳曲》云 :“朝发襄阳来,暮止大堤宿。大堤诸女儿,花艳惊郎目。”
-
欧阳修的《雨后独行洛北》描绘了雨后独行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的孤独和忧愁。他通过独行洛北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寂寞和人生的无奈,同时也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这首诗充满了禅意,读来让人沉思。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山水的描写手法,使诗意更为深远。整首诗语句通顺,表达了欧阳修的情感,展示了他独有的艺术才华和对生命的思考。
-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