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勋《残牡丹》咏牡丹诗赏析
牡丹·残牡丹咏牡丹诗鉴赏
李建勋
肠断题诗如执别,芳茵愁更绕阑铺。
风飘金蕊看全落,露滴檀英又暂苏。
失意婕妤妆渐薄,背身妃子病难扶。
回看池馆春休也,又是迢迢看画图。
李建勋诗集中颇有一些咏花之作,却多是咏叹“落花”之类。风雨摧折,花事凋零,成为李诗中惯常见到的意象。如晚春送牡丹诗中“风雨数来留不得,离披将谢忍重看”一联,便典型地表达出诗人的凄凉意绪。李建勋于五代时事南唐李昪、李璟两朝,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位居宰辅之尊。不可谓不显达。而南唐局势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国门之外,强敌虎视,国运日颓,这不能不在诗人心上留下浓重的阴影,因而在诗中投下了深沉的凄凉意绪。这首诗,便是在残败的牡丹的意象之中,寄托了沉重的伤怀。
诗的首联,并未实摹花的形态,而是以“残牡丹”所引起的悲凉心情领起。“肠断题诗如执别”,暗用了江淹别赋和刘希夷公子行等作的意思而加以熔冶。江淹别赋中云:“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这是李诗中“如执别”的来由。而“断肠”与花的联系则见于初唐诗人刘希夷的公子行。诗云:“可怜杨柳伤心树,可怜桃李断肠花。”李白古风亦云:“天津三月时,千门桃与李,朝为断肠花,暮逐东流水。”在这首诗中,诗人看到暮春风雨使牡丹残落,不禁十分伤情,因而一下笔便揭出了诗的情感内蕴。“芳茵”句更以具象化的手法深化了这种情感。暮春芳草萋萋,陪衬着衰败的牡丹,更惹起了诗人一片愁情。在诗人眼里,芳草无边正生发着如许愁绪萦绕着美好的“阑铺”。阑铺,即谓花苑。
颔联,诗人写落花的情态,而用笔曲折。牡丹花色璀灿多姿,花蕊金黄者尤为名贵。金蕊之落,并非花老自零。本来牡丹正值盛期,一片金黄,煞是好看。而牡丹的残败乃是“风飘”所致,更足可惜,“露滴檀英”一句,意思又一转捩,稍稍振起。“檀英”,谓香花。清露滴在香气馥郁的花蕊上,使花生意略有复苏。这中间寄寓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希冀。
颈联,用“婕好”“妃子”两个喻象形容“残牡丹”的情状,十分贴切。“婕好”、“妃子”,身份高贵;比喻牡丹可谓恰如其分。而前一句侧重于写牡丹花瓣逐渐飘落,“渐”字表现出“残牡丹”正在受着风雨摧折、花叶委地之状,同时也流露出诗人的痛惜之情。后一句侧重在写牡丹枯飒的意态,把“残牡丹”比喻成病体支离、弱不禁风的妃子,颇为传神。
尾联,充满了怅惘之情。暮春时节,花事飘零,牡丹花芳姿已谢,只好在画图中欣赏了。
诗人选择了“残牡丹”进行咏叹,也许并非偶然。心中有了一份深沉的末路之感,一遇到衰飒的物象便易触发。何况,牡丹又是国之名花,其富艳典雅冠绝天下,而遭风雨摧败片片零落,更易引发诗人的感伤。在“残牡丹”的意象中,诗人注满了凄然哀婉的深情。
-
摘要: 作者感叹人生的短促,但绝非“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消极意念,而是借酒“解忧”,抒写年华已逝,而功业未立的感慨。后人则往往引用这两句诗来表述“及时行乐”的思想。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语出三国魏曹操
-
驱着你的车和犁,在尸骨上碾过去吧。 谨慎明智是个有钱而丑陋的老姑娘,被“无能”追求着。 有愿望而无行动者,是瘟疫滋生源。 被犁断的虫原谅犁头。 凡好水者,应把他浸入河里。 傻子和智者见到的不是同一棵树
-
苏轼 《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 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 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棱。 《峄山》传刻典刑在,千载笔法留阳冰。 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 短长肥瘦各有态,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高中古诗词答题基本知识,内容包括高中语文古诗答题技巧,高考古诗词每道题答题方法,高中语文古诗词的答题方式、规范。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的满分答题公式 诗歌鉴赏解题技巧整理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
一只小白兔定格在那段青葱而又晦暗的岁月,成为我心头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 ——题记 “哎哎哎,你们快来看啊,这儿有一
-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
-
溪流清且深,松石复阴临。正尔可嘉处,胡为无赏心。我由不忍别,物亦有缘侵。自匪常行迈,谁能知此音。
-
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听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作者
-
【原题】:何子楚为范明伦赋九疑石石吾不及见也读诗可以知其巑岏秀峙之状吾累卞峰石为小寒林兴寄不浅用其韵并及之
-
惜彼满日暮,爱此寒泉清。西辉逐流水,荡漾游子情。空歌望云月,曲尽长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