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闻泉》原文|鉴赏|赏析|意境解析
李咸用
淅淅梦初惊,幽窗枕簟清。
更无人共听,只有月空明。
急想穿岩曲,低应过石平。
欲将琴强写,不是自然声。
叮咚的山泉,穿石过涧,清澈无尘,声如琴韵,给予人的美感,触发人的美好情思,在自然物中,确是一般品类所不可比拟的。这首诗写诗人夜宿山中,被泉声惊醒,引起遐想,从泉声中捕捉领悟到自然界的真趣,表达出幽居山中的孤清渺远、恬淡自然的情怀。
诗人在睡梦中被淅淅沥沥的泉声惊醒,懵懂之中,仿佛忘记了自己置身于何地;仔细一看,这才发觉仍在居室之内,但见小窗为草木掩映,靠近窗口的床上,枕席一片清光。山中的夜晚是空阔而静寂的,只有天上的一轮明月伴着诗人谛听这悦耳的泉声。而泉声时高时低,乍急乍缓,诗人想到:急响的泉声,必定是泉水穿过高下不平的山岩下流而发出的;低响的泉声,则应是泉水流过平缓的山石所发出的。这种交错的声音宛如一篇优美的乐章,于是诗人想把它用琴弹奏出来,可继而一想,这泉水自然奔流的声音,哪里是琴声所能表达得真切的呢?
全诗紧扣“闻”字,首句点题,写诗人初闻泉声的情状。“淅淅”状初闻之声; “梦初惊”把泉声作用于梦中人的听觉过程及引起的心态反应,刻画得维妙维肖。接下的三句描绘听泉人的环境。“幽窗”写出居室的幽深安谧,使想象窗外草树掩映之状; “枕簟清”,显示出卧具的洁净,联系后面“月空明”,又当有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洒落在枕席之上。“更无人共听”,强调诗人的幽居独处,加重了夜深人静的意味。“只有月空明”,从室内写到室外,告诉读者,这是一个月白风轻的夜晚,我们自然可以想象,泉声当别具一种清韵。“空明”二字,描绘空旷的山谷里笼罩着一片皎洁的月色,而泉声就交融在月色之中,这可以从“无人共听” “只有”等字样中体会得到。以上四句主要从侧面着笔,用景物衬托,渲染幽清空明的氛围,以见人泉双清之意。五、六句转入正面描写。诗人凭借所闻泉声的“急”与“低”,想象泉水的“穿岩曲”和“过石平”,丰富了诗的意象,把读者带进了诗的境界中,仿佛亲眼所见泉水奔流于悬崖低谷的各种景象。这种以“闻”带“见”,化听觉为视觉形象的表现手法最为高妙。沈德潜评这两句说: “传闻字之神。” (唐诗别裁) 确是把泉声写活了。结尾二句画龙点睛,充满理趣。作者不愿以琴强写泉声,恐失其“天籁”之真韵,正见出他崇尚自然,反对人为造作之意。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的平起仄收,内容包括诗词中平起仄收是怎样判断的,什么是诗词平起仄起,提供几首经典平起仄收的诗谢谢越到越好。以今音来讲,一声二声为平,三声四声为仄知。古音来讲,平分阴平阳平,上去入为仄。今音就是取消了入声。平仄是近体诗的要求,就是自唐以后的格律
-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
-
待之以诚信,约之以法度,示之以赏罚。|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待之以诚信,约之以法度,示之以赏罚。》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世道日交丧。浇风散淳源。不采芳桂枝。反栖恶木根。所以桃李树。吐花竟不言。大运有兴没。群动争飞奔。归来广成子。去入无穷门。
-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尽事。”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尽事。 【出处】唐白居易《 琵琶行 》 【意思】琵琶女目光低垂,神态自如地 随手连续轻弹,好象在诉说胸中无限的忧伤。诗人描写了琵琶女弹奏时 的动作和神态,以及借乐曲所
-
旧简拂尘看,鸣琴候月弹。桃源迷汉姓,松树有秦官。空谷归人少,青山背日寒。羡君栖隐处,遥望白云端。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意象举例,内容包括诗歌鉴赏意象问题要求:写五个意象,然后找3个例子,举例说明(一,关于诗歌意象的例子,古代诗歌的个体意象举例说明例子越多越好。荷(莲):爱情(莲、怜谐音),出淤泥而不染,夏的象征,美丽,文采 咏芙蓉 南朝·梁·沈约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
浅妄书浅妄书 【原文】 俗间所传浅妄之书,如所谓《云仙散录》、《老杜事实》、《开元天宝遗事》[1]之属,皆绝可笑。然士大夫或信之
-
伯州犁问囚 (襄公二十六年) 【题解】 想知道什么叫阴险吗,伯州犁的做法就是最好的诠释。这种人就像隐藏在犄角旮旯里的敌人,危
-
其接人于少长贵贱,一以诚信,乡里咸称爱之。|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其接人于少长贵贱,一以诚信,乡里咸称爱之。》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