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为政用典名句
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所谓“时”,不仅是“天时”“地利”,更是“人和”。习近平同志引用荀子中的这句话,正是为了说明,我们党坚持独立自主选择自己的道路,广大群众是支持和拥护的,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自信。“中国道路”,是亿万人民走出来的道路;“中国奇迹”,是亿万人民共同书写的奇迹。我们的制度构建、道路选择,正是建立在这种深厚的民意基础之上。对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只要党态度鲜明了,群众也就清楚了,各种不正确的思想也自然就站不住脚了;如果党态度不鲜明,群众就会群龙无首、无所适从。不管是国家的根本制度,还是地方的发展思路,只有想明白、讲清楚,创造出“天时地利人和”的好时机,才能真正贯彻下去、落实起来。
■原典
君者,善群也。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故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
——﹝战国﹞荀子荀子·王制
■释义
荀子·王制记录了君主治理天下的规章制度。在上面这段话中,荀子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以达到其平衡与协调发展。
荀子认为:“君者,善群也。”君,就是善于把百姓组织起来并使之群聚在自己周围的人,喻“得民心”的君主。用“群”来解释“君”,在训诂学上叫作声训,即以语音相近的字来训释,揭示词汇之间的同源现象。“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就是说,如果组织方式恰当,那么万物皆可安排合宜,六畜亦能繁衍生息,一切生物都能得享寿命。怎样才算是“群道当”呢?荀子认为:“故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时:适时。意思是,饲养牲畜适时,六畜就生育兴旺;砍伐种植适时,草木就繁荣茂盛;政令颁布适时,百姓就能被统一起来,有德才的人才会心悦诚服。荀子强调,处理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都必须顺“时”而为。
-
[原文] 伪临朝武氏者,人非温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尝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密隐先帝之私,阴图后庭之嬖。入门见嫉,娥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王。践元后于晏翟,陷吾君于聚鹿。加以
-
随感录三十五从清朝末年,直到现在,常常听人说“保存国粹”这一句话。前清末年说这话的人,大约有两种:一是爱国志士,一是出洋游历的大官
-
张骞,汉中人,建元中为郎 [2] 。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 [3] ,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 [4] ,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 [5] ,
-
某启:仆居东坡 ① ,作陂 ② 种稻。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昨日一牛病几死,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曰:“此牛发豆斑疮 ③ 也,法当以青蒿 ④ 粥啖之。”用其言而效。勿谓仆谪居之后,一向便
-
“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七年、二十八年)”全文、注释、翻译和点评赏析
宋人使门尹般如晋师告急 ① ,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则绝,告楚不许 ② 。我欲战矣,齐秦未可 ③ ,若之何?”先轸曰 ④ :“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 ⑤ ;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 ⑥ ,楚
-
施肩吾 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 却令灯下裁衣妇,误剪同心一片花。 “皎洁西楼月未斜”,从“皎洁”知正当月圆;从“未斜”,知月悬中天,约近午夜,万籁俱寂了。可是恰在此时,嘹亮的笛声从西楼传入了
-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诗,着意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寄托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 “清溪清我心”,诗人一开始就描写了自己的直接感受。李白一生游览过很多名山秀川,独有清溪的水色给他以“清我心”的感受,这就是清溪水色的特异之处。 开篇就赋
-
“诗”,响出金石的声音,放射灿烂的色彩,包涵着无限丰富意义的一个字! 许多平常的人望而却步了,以为它太神秘,太高不可攀了;另外少数特殊的人又拿它当做自己的专利品,点缀品,保有着它,像保有他们的金玉珠宝
-
孔尚任 好雨浓于酒,万卉争春急。 烂熳桃李时,微花绽原隰。 折取供瓷瓶,晚露尚浓邑。 蓓蕾木樨同,颜色染椹汁。 小苞垂累累,俨似丁香粒。 方家采草木,此英或可吸。 况含谷兰香,馥微侵书籍。 匆令春枝枯
-
本篇是作者读《李文公集》后写的一篇书后,李文公即李翱,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书后”是一种文体,近似于跋,但形式和内容更加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