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诗《重量》原文和鉴赏
放在生命的天平上,
使所有的苟活者,
都失去了
——重量。
张志新,一个深深热爱我们共和国的女共产党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为追求、捍卫真理而被残忍地割断喉管、处以极刑,在祖国的土地上喋血。这是发生在我们时代的一幕悲剧。1979年,当张志新烈士和“四人帮”作不屈斗争的光辉事迹公之于众以后,成千上万有名无名的诗人都不约而同地提起笔来,或歌颂烈士伟大的人生,或诅咒“四人帮”专制暴政的凶残,更多的人则在诗中展开政治性思考。灼热的感情喷发与冷峻的思想锋芒结合在一起,交织着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警觉,浓缩凝成诗的结晶,启迪人们深思和猛醒!
韩瀚的作品重量并没有对具体事件进行正面剖析和评价,也不是对“文化大革命”的直接谴责,而是对一个令人不安的严峻问题充满激情的思考。“她把带血的头颅,/放在生命的天平上”,前两句高度概括了张志新烈士伟大的一生和就义时的从容、刚烈,思想的容量十分沉重。 “带血的头颅”,把我们拉回那早已逝去的晦气如磐、真理被阉割的年代,想起江青集团血淋淋的屠刀和殉难者用血来捍卫真理的不屈形象。诗中一个“她把……放在……”句式,既写出了“她”的主动、义无反顾,又突出了烈士就义时坦坦荡荡、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生命的天平”是衡量人生生命价值的天平,它将衡量出一个人(或一类人)生命的意义。诗中写道:烈士“带血的头颅”一放在这天平上,就“使所有的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表现出烈士和苟活在人间的芸芸众生之间生命价值的巨大反差。诗人在这里对社会、人生做了严肃的解剖:张志新死在人妖颠倒的时期,举世混浊,众人皆醉,独有她清醒地孤军作战,在极端孤立和千夫所指中走向刑场,这是张志新悲剧之所在。不仅如此,诗人的笔锋还指向更深的层次。诗人虽然解剖的是曾经昏睡的一代人,但是告诉我们的却是,有出息的民族更应该有勇气救治自己的痼疾,清除自己的劣根性,从人生的误区中走出来,去追求崇高的生活目标和壮丽的事业,承担起振兴祖国、走向世界的巨大责任。
这首诗在艺术上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构思新巧,想象奇特。诗人创造性地以“生命的天平”这一虚构的意象(人民心中永远有这样一架天平)作为对比的焦点,把“带血的头颅”和“所有的苟活者”置于“天平”两端加以比较,用灵魂卑鄙、浑浑噩噩、昏睡不醒的苟活者来烘托生之伟大,死之重于泰山的烈士的崇高形象,通过鲜明的对照,表达了诗人对烈士的无限崇敬之情。此外,这首诗短小而容量大、含意深,是诗化的“政论”,又是“政论”的诗化。诗人把政论、哲理同诗的形象和谐地统一起来,并且在韵律、节奏、句式上颇费匠心,因此,在给人艺术美感的同时,又启示人们思考其中所包含的意蕴。
-
居杭积五岁,自意本杭人。故山归无家,欲卜西湖邻。良田不难买,静士谁当亲。髯张既超然,老潜亦绝伦。李子冰玉姿,文行两清淳。归従三人游,便足了此身。公堤不改作,姥岭行开新。幽梦随子去,松花落衣巾。
-
这首诗写祭天典礼结束后,成袋的马奶子酒洒在无边的平野上,一阵阵风从沙漠上吹来,拂过草原,带来一股浓郁的酒香。祭天后的赛会开始,赛马场上,成群的白马,犹如一片白云,向西北方移去。活动结束,皇帝颁下赏赐,一匹匹紫色骆驼,负盛满酒的银色酒瓮,
-
【名句】春风知别苦,不遗柳条青 [注释与译文]春风似乎也深深懂得离别的痛苦,它故意不让杨柳枝条发青(以免看到人间折柳送别的辛酸场面)。诗人联想丰富,托物言情,写出离愁之深。 参考文献 (唐)李白《劳劳
-
(明)屈大均 浣溪沙一片花含一片愁 一片花含一片愁。愁随江水不东流。飞飞长傍景阳楼。六代只余芳草在,三园空有乳莺留。白门容易白人头! 这首小令,作于南京。屈大均多次路过和留住南京,味其词意,当在他初到
-
【名句】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 ① 益圣,愚 ② 益愚。 【注释】①圣:聪明睿智。②愚:愚笨。 【释义】今天的众人距离圣人非常遥远,但却耻于向老师学习,因此聪明睿智的人更加聪明,
-
[宋]王令一片灵光合有神,不知镕铸竟何人?春耕破冢衣冠尽,鬼手摩天日月新。鉴面只知西
-
《这一天我满三十六岁》 拜伦 这颗心既不再激动别个, 它也再不该激动起来; 但是,尽管没有人爱我, 我还是要爱! 我的岁月似深秋的黄叶, 爱情的香花甜果已凋残; 只有蛀虫、病毒和灾孽, 是我的财产!
-
智取生辰纲 施耐庵 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虽是睛明得好,只是酷热难行。杨志这一行人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只得在路上趱行。自离了这北京五七日,端的只是起五更,趁早凉便行,日中热时便歇。五七日后,人家渐少,行
-
新竹翛翛韵晓风,隔窗依砌尚蒙笼。数间素壁初开后,一段清光入坐中。欹枕闲看知自适,含毫朗咏与谁同。此君若欲长相见,政事堂东有旧丛。
-
晏子使于晋,叔向从之宴 ① ,相与语。 叔向曰:“齐其何如?” 晏子对曰:“此季世也 ② 。吾弗知,齐其为田氏乎 ③ !” 叔向曰:“何谓也?” 晏子曰:“公弃其民,而归于田氏。齐旧四量 ④ ,豆区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