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人民和总理》赏析
人民和总理
现代·周思聪作
纸本水墨设色
纵一五一厘米
横三一八厘米
藏中国美术馆
人民和总理是周思聪1979年的作品,这一年,不但在中国历史上意义重大,也是画家艺术创作的转折点。对于自己的绘画创作,周思聪曾有个简短的评价:“1963年美院毕业至‘文革’前,作品有生活气息,但肤浅;思路、技法单一。”“‘文革’中业务基本中断,无成果可言。”“1973年恢复正常业务活动,1973年至1978年之间作品较多……这一时期,创作活跃,但个人风格不明显。”1979年,人民和总理的问世,标志着画家的个人风格开始建立,从此摆脱了原先单一的人物画创作模式,把带有个性风格的表现与卓越的水墨写实技巧结合在一起。这幅作品可以看作为周思聪创作生涯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也是她个人风格从写实到表现的转折。
周总理逝世后,画家的心情一直难以平静。1978年,在强烈的创作冲动下,周思聪赴周总理视察过的邢台灾区收集素材。1979年8月完稿,前后用了一年时间。人民和总理是表现周总理颇为知名的一幅国画作品,画面描绘的是总理在地震灾区视察后与乡亲们惜别的场面。周总理被乡亲们紧紧簇拥着,站在当中,周围的男女老少人人面露难舍之色。这是一幅近现代中国画史上甚为罕见的巨制,纵有一米五一,横则超过三米。这么大的尺寸上的众多形象却并不显得散漫凌乱,主角周总理被安排在画面中间偏左略高处,两边的群众逐渐向画面下方排列,右边的人群簇拥一片,似乎画面外面还有许多引颈向前的群众,所有的形象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而三角形的两条斜边则将观众的视线引向画面的中心。画家的笔墨有传统韵味,枯湿浓淡挥洒自如,配合了画家扎实的造型能力,又显得别具表现力。笔墨与素描原来是中西两个不同绘画体系的基础,笔墨强调表现力,素描强调写实性。作者将这两者大胆融合一起,引进素描而改变了明清以来中国画疏于造型的短处,保留笔墨则又固守了中国画的传统韵味。同时,在素描技法的运用上,也并非全盘按照西式画法,而是有所选择。比如在人物脸部的处理上,并没有完全遵循素描造型的法则描绘,而是突出了明与暗两个部分,适当忽略了灰色层次,这样,可以使其显得较为明快,而避免了污、浊这一笔墨大忌。从这幅作品来看,周思聪在结合西方造型技巧和中国传统笔墨方面是成功的。此外,画家在总理身后、画面左下和右下的留白,不但突显了中国画独有的特点,也巧妙地起了紧凑画面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还有该图上的题跋,题跋写道:“俺们舍不得总理走,他说:‘重建家园后再来看你们。’如今灾区变成了新村,俺们大伙等啊盼啊就盼着那一天……——记邢台地震灾区一位老乡的哭诉。”题跋不像国画中的惯例那样使用古雅的文言,而是直接抄录了一个乡村老人的大白话。人民对周恩来总理深沉而真挚的爱,就原汁原味地在这大白话里表露无遗。
“新浙派”“素描加笔墨”的“新人物画”,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画坛革新的又一重大成果,它合适于用来描绘讴歌工农兵的主题性创作。而周思聪的这幅人民和总理,堪称是这一画派的一件力作、一座丰碑。
人民和总理
-
喜君眸子重清朗,携手城南历旧游。忽见孟生题竹处,相看泪落不能收。
-
唐虞重逸人,束帛降何频。风俗因君厚,文章至老淳。玉田耕小隐,金阙梦高真。罢钓轮生蠹,慵冠鉴积尘。饵莲攀鹤顶,歌雪扣琴身。墨妙青囊秘,丹灵绿发新。岭霞明四望,岩笋入诸邻。几侄簪裾盛,诸生礼乐循。朝迁唯薦
-
南陌东城春早时, 相逢何处不依依? 桃红李白皆夸好, 须得垂杨相发挥。 《杨柳枝词》九首是刘禹锡向民歌学习的重要成果之一。 “陌”者,路也。“南陌东城”,泛指城中之路,也即指整个城中。早春时节,一派融
-
闵予小子 作者: 崔天鹏 【本书体例】
-
骊姬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起重要的事件。它发生在中国历史上一个广为人知的时期——春秋时代。这场乱起初与骊姬有关,她是晋国的夫人,也是晋文公的妻子。然而,这次事件迅速演变成了一场涉及权力争夺和政治斗争的动荡局面。因此,
骊姬之乱可以说是一次国家内部的政治危机。 这次事件的起点是晋献公去世后,由于其妻子骊姬产生了私情,导致了国内权力的不稳定。晋国内部出现了不同的势力集团,他们为了争夺政权进行了激烈的
-
问君谪南宾,野葛食几尺。逢人瘴发黄,入市胡眼碧。三年不易过,坐睨倚天壁。归来貌如故,妙语仍破镝。那能废诗酒,亦未妨禅寂。愿为尚书郎,还赐上方舄。江家旧池台,修竹围一尺。归来万事非,惟见秦淮碧。平生痛饮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君之宜之哪句古诗词,内容包括《诗经》中描述君子宜之的句子,欲得君之意月下弄瑶琴是哪首诗,走遍天下共九州,人心怎比水常流是哪句诗词求诗名。《裳裳者华》裳裳者华,其叶湑兮。我觏之子,我心写兮。我心写兮,是以有誉处兮。裳裳者华,芸其黄矣。我觏之子,维其有章矣。维其有章矣,是以有
-
一眼汤泉流向东,浸泥浇草暖无功。骊山温水因何事,流入金铺玉甃中。
-
开头两句“山木萧萧风又吹,两崖波浪至今悲。”苍凉沉郁,感慨遥深,为全诗奠定了悲壮的基调。诗人登上崖门山,听到萧萧的风声,似乎又见到了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国家局势;看见两崖的波浪,似乎又映现陆秀夫从容抱帝赴海的悲壮景象。南宋的这一幕在几百
-
故人昔隐东蒙峰,已佩含景苍精龙。故人今居子午谷,独在阴崖结茅屋。屋前太古玄都坛,青石漠漠常风寒。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母昼下云旗翻。知君此计成长往,芝草琅?沼ΤぁL??叽共豢膳剩?律砀5睾蜗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