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经·夜来西风里赏析》
此曲以景起兴,也有人认为开头两句是梦境。接着连续化用了两个典故。“九天鹏鹗飞”,隐用了杜甫奉赠严八阁老“蛟龙得云雨,雕鹗在秋天”的意境。雕鹗搏击长空,青云得志,恰为下文布衣潦倒的悲慨作一反衬。“困煞中原一布衣”,化用了下第的诗句。金朝诗人李汾下第诗云:“学剑攻书事两违,回首三十四年非。东风万里衡门下,依旧中原一布衣。”“九天”与“中原”一高一下,可谓“霄壤之别”。一个在九天中展翅高飞,一个却在功名场中“困煞”,构成鲜明的对比。“困煞”又写出了作者的懊恼与焦灼。他想尽办法改变命运,却始终不能如愿以偿,只能大叹一声“悲”。“悲”作为一字句在此时逼出,恰到好处,颇似从心底里迸发出的一声叹息。作者无奈的心情尽在这“悲”之中。“故人”一句,又添写出作者此时的孤独。
作者不甘“困煞”,而又无法解脱的深愤,在末两句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登楼”补示出诗人抒感的地点,那西风雕鹗正是登高所见的景致,“登楼”又是文人临高凭眺、感怀起兴的习惯举动,所谓“登兹楼以四望,聊假日以锁忧”(王粲登楼赋)。然而“楼”与“九天”毕竟相去过远。“恨无上天梯”,既是实情,又是借喻,虚实相兼,增添了全曲悲凉沉郁的气氛。小令短短七句,将悲秋、不遇、孤独、失路的种种怨愤尽数包容,可以见出作者遣词命意的成熟功力。 这支小令以极其豪迈的语言,表现极其沉痛的情感,使人倍觉其沉痛。马致远的前期虽屡遭困顿而豪气犹在,豪放之中多有层面激抗争之音,这和其晚年作品的基调有所不同。
-
无限少年非我伴,可怜清夜与谁同。欢娱牢落中心少,亲故凋零四面空。红叶树飘风起后,白须人立月明中。前头更有萧条物,老菊衰兰三两丛。
-
《姚勉·惩忿箴》原文注释与译文 褊纵斯躁②,
-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 则伐其本, 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 从之则
名言: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 则伐其本, 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
-
此词基调低沉悲怆,透露出李煜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这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 上片用倒叙,先写梦醒再写梦中。起首说五更梦回,薄薄的罗衾挡不住晨寒的侵袭。帘外,是潺潺不断的春雨,是寂寞零落的残春;这种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
-
清明上河图 北宋·张择端作 绢本水墨 纵二五.五厘米 横五二五厘米 藏故宫博物院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12世纪初期一幅罕见的杰出风俗画,描写了在清明节这一天,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各阶层
-
清·汪琬2江湖之间有鸭媒焉,每秋禾熟,野鸭相逐群飞,村人置媒田间,且张罗焉3。其媒昂
-
王昌龄的《送柴侍御》和《送魏二》是两首优秀的诗作。两首诗都以送别为主题,表达了离别之情。《送柴侍御》写柴侍御离别辽东之时,诗意深沉,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亲友的思念之情。《送魏二》则写魏二故去时,以鲜明的形象描绘了离别的悲伤和踌躇不前的心情。两首诗虽然主题相似,却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无论是情感的表达还是形象的描绘,王昌龄的诗作都极富韵味,读来让人深感动容。
-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李商隐的诗句
李商隐的这首诗表达了相聚和离别的艰辛。上一句“相见时难别亦难”,意味着即使相聚时难,分别同样艰难。下一句“东风无力百花残”,指的是春天的风无力地刮着,百花凋零。春蚕食尽了桑叶,止于死丝,无再生之可能。燃烧至烛尽灰落,泪水方开始干涸。全诗抒发了作者对离别的不舍和伤感之情。
-
逐处花皆好,随年貌自衰。红樱满眼日,白发半头时。倚树无言久,攀条欲放迟。临风两堪叹,如雪复如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