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窗寒·绀缕堆云赏析》
琐窗寒一名锁窗寒,双调九十九字。前片十句,四仄韵;后片十句,六仄韵。据近人杨铁夫梦窗词笺释中说:“题标‘玉兰’,实指去姬,诗之比体;上阕映合花,下阕直说人,又诗之兴体。”“梦窗一生恨事全见。”
“绀缕”三句,状玉兰的叶与花形。“绀缕”,“绀”,即天青色;“缕”,凡是细长的东西,都可叫缕,如柳缕、烟缕。“绀缕”即是天青色的玉兰叶。“汜人”,“汜”,楚辞·卜居:“将汜汜若水中之凫乎。”注:“汜,一作泛。”,“汜人”,即是浪迹天涯之人。此处是说:天青色的玉兰叶重重叠叠似美人的云鬓堆砌,玉兰花白玉般的色泽,又似美人洁白的脸腮。像这样美丽的花儿,即使是如我这样一位四处羁游,见多识广的人也是初次见识的。另据沈亚之湘中怨词:“垂拱中,太学生郑生乘月步洛阳桥.以桥下有哭声,见一女子,挟归与居,号曰‘汜人’。又周密题赵子固凌波图词“经年汜人重见”。又纪文达诗“无复江中见汜人”。杨铁夫按:此以玉兰喻姬,故起即用“绀缕”、“清腮”等字掩映,仍恐未醒,更用“汜人”点晴。此初见钟情,则当时事实也。“蛮腥”两句,闻香生感。“蛮腥”,指长于南国的玉兰的花香。“海客”,喻浪迹四方的人,即词人自称。此言玉兰花的清香扑鼻而来,充斥四周,然而浪迹天涯的“我”闻花香反而触动起一种感伤的情怀,所谓“感时花溅泪”,就是这种环境与心情的反差。“渺征槎”两句,借物喻景。“槎”,竹木编成的筏,这儿引申为船只。“上国”,即当时的南宋都城临安。此言远行的船帆,依靠空中高风的帮助逐渐离去。同样,玉兰花的清香在这都城中一定会受到人们充分的赞赏。这两句其实是紧接上句的感慨,暗示自己在这儿是事业坎坷,生活凄凉,而美丽心爱的苏姬又远离词人,去求寻自我发展。“□遗芳”三句,缺一字,据上下词意推测,似为一“想”字,以领起之。“骚畹”,离骚有“余既滋兰之九畹” 之句, 这里借用其意。“畹”,古代地积单位,王逸离骚注:“十二亩曰畹”。此言词人追想玉兰花在凋谢之后必将失去它的本来面目,但是返归属于离骚中的花魂,定将以“清水出芙蓉”的天然面目深印在人们的脑海中。上片赏花有感。
下片由花联想到人。“一盼”两句,词人从眼前的玉兰想到如花般美貌动人的苏妾,如果能使她回眸一顾,词人将不惜轻抛千金。然伊人已离他而去,再求“一盼”,无异幻梦。“又笑伴” 两句,回想从前两人聚首之时。“鸱夷”,是越灭吴之后,范蠡归隐五湖所取的别号——鸱夷子。“笑伴”者,西施也。这是用范蠡和西施优游吴地故事,比喻自己与苏妾曾在吴城亲密的相处过一段时期。“离烟”两句,叹目前。言现在自己与苏姬两人已如烟四散,似水流失,各自东西,惟剩几多离恨别愁。又如这南国玉兰,将零落成泥,离去的苏姬再也不可复求。“比来时”两句,见花思人。此言词人见花伤情,眼前玉兰花香虽是薰袭骨髓,然而见花却自然忆及过去共同赏花的苏姬,今花在姬离,想到那自己的第二故乡——苏州,以及还留住在那儿的去姬,当然是越发悲伤,憔悴不堪。“最伤情”两句,遥接上片“凄惋”作结。前句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诗意。第二句亦有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及柳永凤栖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两句的意境。两句言自己在临安最为伤情的是随着秋风的来临,又要送别亲友,这种离愁别恨使他日渐消瘦“衣带渐宽”。“佩”,即身上的腰带。
-
临放寒假的一天,有个同事突然问我:“过年有意思么?我咋觉得没一点意思,你觉得呢?”我为之一怔,说:“过年放假总可以休息下来,不用再
-
这是一首秋夜不眠夜行的小词。 起句“不寐倦长更”中“不寐”二字异常醒目,耐人寻床,是全词的根。“倦”字借“不寐”自然生发出来,揭示出因无眠而生倦怠的逻辑关系,可以想见词人心绪的烦闷了。第二句又从时序上因承上句,貌似平谈,却是承上启下
-
东方风来满眼春,花城柳暗愁杀人。复宫深殿竹风起,新翠舞衿净如水。光风转蕙百余里,暖雾驱云扑天地。军装宫妓扫蛾浅,摇摇锦旗夹城暖。曲水漂香去不归,梨花落尽成秋苑。 作品赏析愁杀人:一作愁几人。秋苑:一
-
病来城里诸亲故,厚薄亲疏心总知。唯有蔚章于我分,深于同在翰林时。
-
查慎行的诗集中同情民间疾苦、表现农民生活艰辛的作品不少,而且写得十分真挚、动人。被人盛传的《麻阳运船行》仅仅是其中一个代表。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题解】 诗人借梦幻和神话传说,创造了一个与现实社会完全不同的奇异境界。这座梦中的天姥山,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他运用浪漫主义驰骋无羁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艺术手法,把雄峻壮丽的奇山异水的刻画
-
饱霜孤竹声偏切,带火焦桐韵本悲。今日知音一留听,是君心事不平时。
-
《一人立志,万夫莫夺.》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一人立志,万夫莫夺。》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五,立志于先类名言句子
-
河伯 作者: 郑文 【本书体例】
-
“别了——这里的山河,这里的原林……” 凄切而悲壮的歌声,在我耳边荡漾起来,一阵突然的酸楚掠过我的心。是多么熟悉的歌呵,好久不唱了,也好久不听见谁唱了,然而,这支歌曲却像永久响在我的耳边似的使我感到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