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查慎行《初入小河》同情民间疾苦表现农民生活艰辛诗
初入小河·查慎行 鱼米由来富楚乡,入秋饱啖只寻常。 如今米价偏腾贵,贱买河鱼不忍尝。
查慎行的诗集中同情民间疾苦、表现农民生活艰辛的作品不少,而且写得十分真挚、动人。被人盛传的麻阳运船行仅仅是其中一个代表。也许因为长期生长在农村的原因,他与农民有一种天然相通的感情。此首绝句也是这方面的杰作。
康熙十八年,诗人随同乡、新任巡抚的杨雍建到贵州去,一行人从夏天出发,入秋进入湖北一带。当时这里久干无雨,正闹旱灾。诗人在汉州道中纪所见诗中记道:“沙岸百尺高,水落岸容槁。火云蒸久旱,旭日秋杲杲。”在渡百里湖一诗中又说:“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涸鳞如可活,吾敢畏波涛?”他对楚地旱情表现了十分的关注。我们选的初入小河就作于此时。诗题中的小河是汉水下游的一条支流,位于沔阳之西。诗人是从赞扬楚地的富饶入手的,“鱼米由来富楚乡,入秋饱啖只寻常”,楚地贯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河汊纵横,土地肥沃,根本不存在饥荒的威胁。“寻常”一词意在盛赞楚地,把这种美化推向夸张的境界,为下面描写灾情作铺垫。
“如今米价偏腾贵,贱买河鱼不忍尝”,后两句抓住时下米价暴涨和河鱼贱卖两种现象,突出灾情的严重。一涨一落正是粮食欠收和农民衣食无着的表现,因为急于换粮吃,渔人只能把鲜美的鱼低价出手。这与上面的赞扬形成鲜明对比,造成反差的效果。诗人作为一个过往的旅客,这时正有机会饱尝鲜鱼之美,但是他却看着买来的活鱼,不忍品尝。因为这贱卖的鱼是渔人忍痛杀价出售的,等于是渔人自剜下的心头肉。“不忍尝”三字把诗人同情农民、忧虑灾情的心境和盘托出。查慎行不止是客观地再现灾情,而是把自己投入其中,深深地体验这种灾难给人带来的痛苦,这就使得作品带有很大的震撼力量。无独有偶,在另一首秦邮道中即目中他也同样表达过类似的感受:“贱买河鱼还废箸,此中多少未招魂。”由此可见,没有与农民天然相通的感情,诗人绝写不出这种动人的诗作来,感情的深厚和沉痛是这首诗真正具有力量的原因所在。
历史上真正的诗人总是和人民息息相通的。只有投入自己的诗人才会有不朽的诗篇,查慎行正是这样的一位诗人。
-
大江东去,浪淘尽苏轼被贬的黄州城西北是长江,江边有座“赤鼻矶”,崖石峻奇,江面开阔,风景壮丽。1082年7月16日晚上,苏轼和朋友在赤壁
-
明·袁中道 山白鸟忽鸣, 石冷霜欲结。 流泉得月光, 化为一溪雪。 【注释】山白:指月光照着山间,即指夜晚。欲:将要。结:凝结。得:得到。 【大意】夜晚,月光洒满山间,突然鸟鸣叫起来,石头冰冷,石上的
-
1月20日 皖西红军第33师成立 : 1929年11月六霍起义爆发后,敌急调部队镇压,实行白色恐怖,刚成立不久的中共六安中心县委认识到群众斗争如果没有坚强的武装作支持,就没有出路,于是在第十次常委会上
-
作者简介 (见 “百合花”条) 内容概要 开宗明义,这是衔接错了的故事,但我努力让它显得很连贯的样子,免得读者莫明其妙。那是一个带有荒唐色彩的年代。周围的公社、大队前后脚放出了亩产一万二、一万三的高产
-
【名句】为人择官者乱,为官择人者治 语出三国诸葛亮《便宜十六策·举措》。根据人来安排官职就会混乱,根据官职来选择人就会井然有序。说明不能因人设事,而应当因事设官,并选择适当的人来充任。
-
天子居未央,妾侍卷衣裳。顾无紫宫宠,敢拂黄金床。水至亦不去,熊来尚可当。微身奉日月,飘若萤之光。愿君采葑菲,无以下体妨。
-
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忆梦中。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赏灯那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朱
-
喜春来·别情 周德清 月儿初上鹅黄柳。 燕子先归翡翠楼。 梅魂休暖凤香篝。 人去後。鸳被冷堆愁。 周德清:字挺斋,江西高安人。生平不详,约生于南宋末年,元
-
这首词上下两片采用了不同的手法,上片偏于客观景物的渲染,下片着重主观心理的描绘。然而景物的渲染中却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主观心理的描绘又糅合在客观景物之中。因而从整体上来说,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又融成一片。 “平林漠漠烟如织”,是写
-
【原题】:谢仙游许宰伯诩立续题名记招饮二首记乃崇清侍郎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