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一作和蕃)赏析》
中唐诗人戎昱这首咏史,题又作和蕃,最早见于晚唐范摅的笔记小说云溪友议“和戎讽”条。据说,唐宪宗召集大臣廷议边塞政策,大臣们多持和亲之论。于是唐宪宗背诵了戎昱这首咏史,并说:“此人若在,便与朗州刺史。”还笑着说:“魏绛(春秋时晋国大夫,力主和戎)之功,何其懦也!”大臣们领会圣意,就不再提和亲了。这则轶闻美谈,足以说明这首诗的流传,主要由于它的议论尖锐,讽刺辛辣。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政治讽刺诗。唐代从安史乱后。朝政紊乱,国力削弱,藩镇割据,边患十分严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边境各族人民备罹祸害。所以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视为国耻,痛心疾首。这首讽喻诗,写得激愤痛切,直截了当,一针见血。
在中唐,咏汉讽唐这类以古讽今手法已属习见,点明“汉家”,等于直斥唐朝。所以首联是开门见山,直截说和亲乃是有唐历史上最为拙劣的政策。实际上是把国家的安危托付给妇女。三联更鞭辟入里,透彻揭露和亲的实质就是妄图将女色乞取国家的安全。诗人愤激地用一个“岂”字,把和亲的荒谬和可耻,暴露无遗。末联以斩钉截铁的严峻态度责问:是谁制订执行这种政策?这种人难道算得辅佐皇帝的忠臣吗?诗人以历史的名义提出责问,使诗意更为严峻深广,更加发人思索。此诗无情揭露和亲政策,愤激指责朝廷执政,而主旨却在讽谕皇帝作出英明决策和任用贤臣。从这个角度看,这首诗虽然尖锐辛辣,仍不免稍用曲笔,为皇帝留点面子。
对于历史上和亲政策的是非得失要作具体分析,诗人极力反对的是以屈辱的和亲条件以图苟安于一时。由于“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一联,击中了时政的要害,遂成为时人传诵的名句。
-
《门有车马客行》,乐府《相和歌辞》旧题。李白在这首诗里表达了自己被弃置不用的无奈与愤慨。
-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①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②。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③,寂寞将何言。【注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真美作文500字,内容包括古诗文真美作文,古诗之美作文550,我身边的诗词之美作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曾是我心血澎湃;“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凌云壮志亦使我神往;“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
-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出处】唐白居易《 长恨歌 》 【翻译】七月七日晚上在长生殿里,夜深人静时立誓悄悄: 【译注】七月七日长生殿上,夜半无 人时我俩窃窃私语,暗立誓盟。长生 殿:
-
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轻纨觉衣重,密树苦阴保莞簟不可近,絺绤再三濯。思出宇宙外,旷然在寥廓。长风万里来,江海荡烦浊。却顾身为患,始知心未觉。忽入甘露门,宛然清凉乐。
-
曾几《三衢道中》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注释】 (1)此诗当作于作者寓居上饶茶山寺期间,系老年作品。三衢:即三衢山,在今浙江衢州市境内,距城北二十五里。
-
诚使居庙堂者,先之以节俭,而淡然无欲,使天下所景从。|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诚使居庙堂者,先之以节俭,而淡然无欲,使天下所景从。》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女性之一种铁凝忘记了从什么地方,读到过一支歌的名字,歌名叫做《享受你自己》。我不曾听过这支歌,歌子唱的一定是关于女性。“享受”一词令
-
典源出处 《太平广记》卷五十引裴铏《传奇裴航》: 唐代长庆年间,有秀才裴航乘舟归京。同船的樊夫人,天姿国色,作诗一首: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蓝桥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岖上玉清。裴航看后不解其意。
-
论题解析 [解题]信仰(faith),指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信仰是主体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追求最高价值的自我意识,是对终极价值的追求。 [析题]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