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秋风湖上萧萧雨赏析》
上片先写天意留客。“秋风湖上萧萧雨,使君欲去还留住。”西湖上的晴雨变化是常见的现象,离任的太守陈襄将要远行,却被风雨留住。这是天从人意的美事,老天爷仿佛被送别的人们所感动,所以才特意以“萧萧雨”“留住”客人,满足了大家的心愿,这是老天有情。接下来苏轼笔锋陡然一转,“今日漫留君,明朝愁杀人。”为何这样写。接下去苏轼又把笔锋收回来,申述了一个使人信服的理由,“明朝愁杀人”原来是离情再经过一夜的酝酿和蓄积,会变得更深更浓,到明天送别时一下子爆发出来,会把人“愁”死的!可见老天有情,人更有情。经过这一纵一擒,心理上或情感上的回旋跌宕,苏轼将离情推向了纵深。
下片转换角度,写动人的送别场景。“佳人千点泪,洒向长河水。”这两句写“佳人”泣别,“佳人”是指送别陈襄的一群官妓,同“长河水”联系起来,一方面是由于陈襄乘官船,从水程赴任,另一方面暗用了江淹别赋中的词语,“怨复怨兮远山曲,去复去兮长河水。” “佳人”泣别是情重怨深的表现,这就把离情推向了一个高潮。“不用敛双蛾,路人啼更多。”这两句又峰回路转,别开境界。苏轼像是对“佳人”们说,你们还是收住眼泪吧,且看站立在大路两旁的杭州百姓,他们哭得比你们还要伤心呢!广大百姓自愿前来送别一位离任的地方官,尽情挥洒泪水,离别场面庄严、感人。可以说,这是百姓对一位官员的最高褒奖。苏轼这样写,非溢美之辞。是苏轼从侧面写出了陈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绩,在把离情推向极顶的同时,也暗含着对陈襄流惠于民的赞颂。
全词无一处直接抒写苏轼自己当前的离愁,苏轼仅仅是一个旁观者而已。但又无处不渗透了苏轼浓重的离情别绪。苏轼在对实际生活观察和体验的基础上,选取了独特的艺术视角,出奇制胜,使人感到耳目一新。
-
《思远人》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注释】 ①思远人:词调名。因本词有“千里念行客”句,取其意,以
-
【原题】:游宦十年于外归自浙东睹西山先茔周围林木气象大非昔比盖缘藩篱既彻本家樵采不以时外人侵盗复无禁理势固应尔也今春忧居遂协谋兄弟俲先君旧来规橅创夹篱界庶外人知吾辈用意所在有所忌惮不肆侵盗而本家樵采亦有时云耳因以诗识岁月
-
名言: 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 注释: 倪(ni): 事物细微的初始。 句意: 天地变化无法推测, 阴阳变化没有穷
-
《食不重肉,笃于信义。》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六年级描写月亮的古诗词,内容包括描写月亮的诗句(符合小学六年级水平),描写月亮的诗句(符合小学六年级水平),求奥语六年级特强班的关于月亮的古诗。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⒊明月松间
-
苏轼《浣溪沙》 苏轼 扬州赏芍药樱桃 芍药樱桃两斗新,名园高会送芳辰。洛阳初夏广陵春。 红玉半开菩萨面,丹砂秾点柳枝唇。尊前还有个中人。 这是苏轼的一首咏花词。芍药花在初夏开放,绰约多姿。宋代的扬州,
-
开头四句写秋天傍晚时的景色:薄暮将临,烟霭消散,轻霞映天,空气澄鲜,微风荡漾着幽雅的帘幔,太阳的余晖斜照着深秀的树林。这是一幅清丽、明净、高远的秋暮图。
-
名言: 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辞。 句意: 创作要做到文辞丰富时不多余一句话, 简约时仍不失掉一个词。 出处: 唐·韩愈《上襄阳于相公书》
-
张镃《竹轩诗兴》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②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③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④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⑤ 【注释】 ①竹轩:座落在竹林中
-
烟红露绿晓风香,燕舞莺啼春日长。谁道使君贫且老,绣屏锦帐咽笙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