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词·其一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
典源出处 《世说新语文学》:刘伶著 《酒德颂》,意气所寄。注引 《名士传》 曰:伶字伯伦,沛郡人。肆意放荡,以宇宙为狭。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 (cha) 随之,云:死便掘地以埋。土木形骸,遨游
-
为爱鹅溪白茧光,扫残鸡距紫毫铓。世间那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作品赏析原题:文与可有诗见寄云待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次韵答之
-
躁进之忍第七十五躁进之忍第七十五 仕进之路,如阶有级,攀援躐等,何必躁急。 远大之器,退然养恬,诏或辞,再命犹待三。趋热者,以
-
[唐]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季栋梁的老家其实在甘肃环县。那个地方我没去过,但我知道它与宁夏同心最偏远的几个乡镇接壤。宁夏同心够偏远了,但它比它们还偏远,可见它
-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出处唐bull;杜甫《梦李白二首》原文宛别已吞声,生别常恻侧。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君今在罗
-
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山阴过羽客,爱此好鹅宾。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
-
在你生命的深处,有没有一段记忆让你铭心刻骨,百转柔肠?在你情感的尽头,有没有一种思念令你回味悠久,唇齿生香?小时候,家境贫寒,父亲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75首中的春描写春天,内容包括古诗七十五首中哪些是描写春的,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中写春的,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中写春的。1.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2.小 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
-
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