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赏析》
这首诗抒写诗人出居庸关游宦的感受。诗劈头就自称“倦客”,说自己屡经漂泊而感到厌倦,为全诗定下基调。尽管自己已经很倦了,又要出关去做官,又要漂泊,又是在炎炎暑天。诗用一个“畏”字,与前面“倦”字相照应,表现了诗人极不愿意游宦,但又无可奈何的心情。诗很凝练,既写出了自己恶劣的心绪,又写出了漂泊的时间(夏天),漂泊的地点(关外),概括力极强。
居庸关在元代都城大都之北,即今北京昌平县北长城附近的居庸关。登上居庸关,回首南望,只见一片浓密的晚云。诗人大约是从都城出关,他所望的正是出发的大都。大都是朝廷所在,诗人的家大约也在这里。诗人回首,表现了诗人对大都的眷恋。古代的官都喜欢做京官,放外任是不受重用的表现,所以“暮云深”也表现了诗人宦途失意的怅惘之情。
第三、四句写出关途中所见。在居庸关外行进,最突出的印象当然是山。北国的夏天,山也一派苍翠。它此起彼伏,似断实续,峥嵘雄奇,仿佛连环,山里有山,山套着山。诗人并非第一次出关,当他旧地重过的时候,他感到苍山依旧,而前次见到的那片榆树林却不见了。诗人在这里表达的是一种“人生易老天难老”的思想,时光在流逝,人在暗暗地老。那片榆林,当年还那样茂密,那样挺拔,曾几何时,就无影无踪地消失了。人生不也是这样的吗?人生这么短暂,可还要游宦!这就是最后两句诗的深层含义。诗以榆林为题,其用意大约也在于此。总起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游宦的厌倦,表达了人生易老的感
触,还暗含着宦途失意的情绪,表现出对安定生活的希求,内容是丰富的。而诗以榆林为题,运用比兴,把思想通过行旅和景物表现出来,词浅意深,苍劲雄健,耐人寻味。
-
巨鼻宜山褐,庞眉入苦吟。非君唱乐府,谁识怨秋深? 作品赏析自行解慰也。注:1:巨鼻宜山褐,龎眉入苦吟:巨鼻宜山褐,巴童语也。龎眉入苦吟,长吉语也。山褐,山野人所穿粗布裳也。龎眉,李商隐《李贺小传》云:
-
低腰复敛手,心体不遑安。一落风尘下,方知为吏难。公事与日长,宦情随岁阑。惆怅青袍袖,芸香无半残。赖有李夫子,此怀聊自宽。两心如止水,彼此无波澜。往往簿书暇,相劝强为欢。白马晓踏雪,渌觞春暖寒。恋月夜同
-
《菩萨蛮》 玉人又是匆匆去,马蹄何处垂杨路。 ① 残日倚楼时,断魂郎未知。阑干移倚遍,薄幸教人怨。 ② 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 【注释】 ①玉人:喻人容貌美丽如玉,既可喻男子也可喻女子,这里指心爱的
-
与其说怀念火柴,不如说怀念往事。怀念那段岁月,怀念那些渐行渐远的背影。随着自己长大,儿女成家,我的父母,都已经走了。那些遥远的牵挂
-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 则伐其本, 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 从之则
名言: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 则伐其本, 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
-
天台山者〔1〕,盖山岳之神秀也〔2〕。涉海则有方丈蓬莱〔3〕,登陆则有四明天台〔4〕,
-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不知儒服。”哀
-
一饮动连宵,一醉长三日。废尽寒暄不写书,富贵何由得。请看冢中人,冢似当时笔。万札千书只恁休,且进杯中物。
-
【原题】:送王比部供奉采药扶侍太夫人归粤比部故侍御殿中
-
《牡丹·牡丹》咏牡丹诗鉴赏 薛涛 去春零落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