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涛《牡丹》咏牡丹诗赏析
牡丹·牡丹咏牡丹诗鉴赏
薛涛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这首牡丹诗用“情重更斟情”的手法,把花人之间的感情反复掂掇,造成情意绵绵的意境,构思新颖纤巧,独具艺术风采。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别后重逢,有太多的兴奋,亦有无限的情思。面对眼前盛开的牡丹花,却从去年与牡丹的分离落墨,把人世间的深情厚意浓缩在别后重逢的特定场景之中。“红笺”,当指薛涛纸,是诗人创制的深红上笺。“泪湿红笺”句,诗人自己进入了角色,读来亲切感人。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化牡丹为情人,笔触细腻而传神。“巫峡散”承上文的怨别离,拈来宋玉高唐赋中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幽会的故事,给花人之恋抹上梦幻迷离的色彩:担心与情人的离别会象巫山云雨那样一散而不复聚,望眼欲穿而感到失望。在极度失望之中,突然不期而遇,更使人感到再度相逢的难得和喜悦。诗人把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意外地发现桃花源仙境和传说中刘晨、阮肇遇仙女的故事捏合在一起(唐人把武陵和刘晨、阮肇遇仙女的故事联系在一起,见全唐诗卷六九○王涣惘怅诗),给花人相逢罩上神仙奇遇的面纱,带来了惊喜欲狂的兴奋。两句妙于用典,变化多端,曲折尽致。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两句既以“馨香”、“不语”射牡丹花的特点,又以“传情”、“彼此知”关照前文,行文显而不露,含而不涩。花以馨香传情,人以信义见著。花与人相通,人与花同感,所以“不语还应彼此知。”
以上六句写尽诗人与牡丹的恋情,末两句,将诗情推向高潮:“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安枕席”于栏边,如对故人抵足而卧,情同山海。深夜说相思,见其相思之渴,相慕之深。这两句想得新奇,写得透彻。
此诗将牡丹拟人化,用向情人倾诉衷肠的口吻来写,新颖别致,亲切感人,自有一种醉人的艺术魅力。
-
诗歌开篇描写了当天气候的变化。前三句描写了雨后曲江两岸的美丽景色。傍晚的天空还飘浮着淡淡的阴霾,但很快就消散了,显出了蓝天白日,碧空如洗,同楼台相映成画,美好的春天也就更为动人了。在曲江上,红花绿树倒映在江水之中,更衬托出春天的美丽。诗
-
乱山遮晓拥千层,睡美初凉撼不*。昨夜酒行君屡叹,定知归梦到吴兴。 作品赏析【原题】:八月十七日,复登望海楼,自和前篇,是日榜出,余与试官两人复留五首
-
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飧泄, 奉藏者
名言: 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飧泄,
-
1021年(宋真宗天禧五年),宋祁二十四岁,与其兄宋庠以布衣游学安州(治所在今湖北安陆),投献诗文于知州夏竦,以求引荐。席间各赋“落花”诗,夏竦以为宋祁很有才,必中甲科。宋祁亦因此在宋初文坛崭露头角。足见此诗非一般惜花伤春之作。清代沈德
-
觞酣出座东方高,腰横半解星劳劳。柳苑鸦啼公主醉,薄露压花蕙兰气。玉转湿丝牵晓水,热粉生香琅?稀R挂??叨衔奘拢??拗??曰首印
-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碾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王右军闻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犹当无一豪可论,况蓝田邪!”
-
牧马图 唐·韩幹作 绢本设色 纵二七.五厘米 横三四.一厘米 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韩幹为中国画史上杰出的画马大手笔,其鞍马艺术曾引来多少人士的赞美与评论,在民间,更流传着他许多画马的传奇故事。如相传宋嘉
-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出处】唐李白《 菩萨蛮 》 【意思】漠漠: 迷濛布列的样子。句意: 平整的树林,在迷濛中布列,烟雾弥漫,重叠如织; 凄清的山峦,向远处绵延而去,颜色青碧,令
-
跪草没人能够拒绝自己的生日。所有的父亲,都是以娱乐自己身体的方式,播种下自己的血脉,要母亲来孕育生养。母亲妊娠反应,想吃酸,吃了就
-
《山海经》 发鸠之山 ② ,其上多柘木 ③ ,有鸟焉 ④ ,其状如乌 ⑤ ,文首 ⑥ ,白喙 ⑦ ,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 ⑧ 。是炎帝 ⑨ 之少女 ⑩ ,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 (11) ,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