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君山赏析》
洞庭湖中的君山,由于美丽的湖光山色与动人的神话传说,激发过许多诗人的想象,写下许多美丽篇章,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雍陶题君山)等等,这些为人传诵的名句,巧比妙喻,尽态极妍,异曲同工。方干这首题君山写法上全属别一路数,他采用了“游仙”的格局。
“曾于方外见麻姑”,就像诉说一个神话。诗人告诉读者,他曾神游八极之表,奇遇仙女麻姑。这个突兀的开头似乎有些离题,令人不知它与君山有什么关系。其实它已包含有一种匠心。方外神仙正多,单单遇上麻姑,就有意思了。据神仙外传,麻姑虽然看上去“年可十八九”,却是三见沧海变作桑田,所以她知道的新鲜事儿不少。
“闻说君山自古无”,这就是麻姑对诗人提到的一件新鲜事。次句与首句的起承之间,在情节上有一个跳跃,那就是诗人向麻姑打听君山的来历。人世之谜有很多,诗人单问这个,也值得玩味。那烟波浩渺的八百里琼田之中,兀立着这样一座玲珑的君山。诗人泛舟湖面,“四顾凝无地,中流忽有山”(许棠过君山),这个发现,使他惊喜不已;同时又感到这奇特的君山,必有一个不同寻常的来历,从而困惑不已。诗人大约就是带着这个问题去方外求教的。诗中虽然无一字正面实写君山的形色,完全从虚处落笔,闲中着色,却传达出了君山给人的奇异感受。“君山自古无”,这一说法既出人意表,很新鲜,又证实了人们的揣想。写“自古无”,是为引出“何以有”。诗人不一下子说出山的来历,似乎是故弄玄虚,这种效果犹如是古代演义里的“且听下回分解”。
“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不说则已,一说惊人:原来君山是昆仑顶上的一块灵石,被巨大的海风吹落洞庭的。昆仑山,在古代传说中是神仙遨游的地方,上有瑶池阆苑,而且有很多美玉。古人常用“昆冈片玉”来形容世上罕有的珍奇。传说昆仑山是神仙遨游之所,上有瑶池阆苑,而且有很多美玉。诗中把“君山”设想为“昆仑山顶石”,用意正在于此。“海风吹落”一句,想象奇瑰。诗人在题宝林寺禅者壁中写道:“台殿渐多山更重,却令飞去即应难。”题下自注:“山名飞来峰。”这首作品中的想象也受到了“飞来峰”一类传说的影响。
全诗运用奇特想象,从题外落笔,神化君山来历,间接表现出君山的奇美。这就是所谓“超以象外,得其圜中”(司空图诗品)。
-
【原题】:朗上人见访复谒不遇留刺而还有诗见谢依韵和答
-
临流一舒啸,望山意转延。隔林分落景,馀霞明远川。首起趣东作,已看耘夏田。一从民里居,岁月再徂迁。昧质得全性,世名良自牵。行忻携手归,聊复饮酒眠。
-
词中写思妇对于生活的要求,已经低到了不能再低的限度:不敢想真的与征夫重逢,只希望能够在梦中多见几面;不敢想人归,只希望书归;不敢想回信之速,只寄希望于来年。哀惋至极。在它的背后,正不知有多少个幻想变成过泡影,多少次热望化作了灰烬。显而易
-
暮年不赋短长词。和得渊明数首诗。君自不归归甚易,今犹未足足何时。偷闲定向山中老,此意须教鹤辈知。闻道只今秋水上,故人曾榜北山移。 作品赏析【注释】①作期同上。稼轩于京口任上,既有《永遇乐》、《
-
韩非说“今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定法》),认为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皆是“徒法而无术”或“徒术而无法”(同上),有其弊偏。
-
像所有的天经地义我一向固执地以为,四月充满诗意。春天行将结束,夏天即将到来。蒙蒙的细雨,清凉的晚风,初夏明亮的阳光。往年这个时候,
-
《西铭》,为北宋张载所著的一篇铭文,后合于《正蒙》书中,作为《乾称篇》的首段。张载去世以后,二程以《西铭》教学,此文就是北宋学者程颐与其学生杨时讨论《西铭》的书信。
-
读书穷理,要以识趣为先。 【注释】 穷理:深入了解事物之理。识趣:识见志趣。 【译文】 读书识理,需要以领会其中所含的志趣为第一要
-
行为与意向行为是所做的事——大家看得见的,意向是所存的心——大家看不见的。有时存心极佳,但所做的事,非独受人谴责,并且自觉惭愧。有
-
屈原九章橘颂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