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词赏析》
宫词是写宫廷生活的诗,这首是组诗宫词十五首中的第四首。常参,常参官。在常朝日参见皇帝的高级文官称常参官。诸儒,各位儒臣。群玉,官名,群玉内史的省称,掌管皇帝的书法名画。开元,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开元纳谏图画的是唐玄宗听取群臣进谏的图画。这首诗大意说,天下太平,常参官散朝后,皇帝召集儒臣,叫群玉内史把名画献上去让他们欣赏,我就先把开元纳谏图进上。表面上看,这首诗是颂圣,写太平君主与儒臣共赏名画的雅事;实际上这是一首讽谏诗,读最后一句看得最明白。由最后反思全诗,可以看出它始终贯穿着讽谏的线索。四海果真那么太平,一点事也没有吗?诗表面看起来是歌颂太平,实际上是用过头的写法暗含讽刺。不是真的天下无事,是皇帝不愿理事。那些议政的大臣无事可做,早早地就散朝了。皇帝没有把心思放在理政上,却放在请儒臣们观赏名画上。乍看起来,“常参已散集诸儒”,好像皇帝勤于政事,常参官散朝后马上又召集诸儒议事,哪知道皇帝召集儒臣是要他们看名画呢!皇帝为什么要急急地召集儒臣看画呢?原来,皇帝是要炫耀自己。似乎是说,你看,我不仅能治理天下,还能搜罗欣赏这么多宝贵的名画。诗人认为,皇帝这样不理政事,炫耀骄矜,是危险的信号。如果不引起重视,发展下去,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所以在献图的时候,诗人首先向皇帝呈进开元纳谏图,委婉讽谏。希望元朝皇帝像开元年间的唐玄宗一样,虚心纳谏,悉心理政,真正造就开元那样的太平盛世。同时,诗还有言外之意,如果不认真理政,像唐玄宗一样,太平盛世也可能酿出天宝末安史之乱那样的天下大乱。把向皇帝的进谏用开元纳谏图表现出来,非常切合看图献图的背景,使进谏和全诗的内容融为一体,委婉含蓄,天衣无缝。这样写既符合宫词之体,又表现了讽谏的用心,显示出诗人淳厚的诗歌素养和精湛的创作技巧。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①巴山楚水凄凉地②,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③,到乡翻似烂柯人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名句】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兮不有止 [注释与译文]男子汉大丈夫志在天下,只有进取而永无停息。诗句明白晓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变革现实永不停步的豪情壮志。 参考文献 (近代)梁启超《志未酬》
-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作品赏析李白于天宝三载(744)被诏许还乡,驱出朝廷后,在洛阳与杜甫相识,两人一见如故,来往密切。天
-
白石清泉抛济口,碧幢红旆照河阳。村人都不知时事,犹自呼为处士庄。
-
《汉魏六朝散文·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原文鉴赏
-
粮乃民天 金瓤称国宝 粮足千户裕 农为国本 玉粒济民生 政惠四季丰 谷乃国之宝 巧理千家粮 送出千袋面 民以食为天 饱暖万人心 换来万家春 优先农耕无远虑 一生营业为民腹 千仓满装增产粮 滞后藏粮有近
-
《点绛唇》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 ① 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 ② 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③ 【注释】 ①金谷:金谷园。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所建。石崇曾在园中金谷涧为
-
地僻门深少送迎,披衣闲坐养幽情。秋庭不扫携藤杖,闲踏梧桐黄叶行。
-
明·刘元卿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2,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
-
自知群从为儒少,岂料词场中第频。桂折一枝先许我,杨穿三叶尽惊人。[始予进士及第,行简次之,敏中又次之。]转于文墨须留意,贵向烟霄早致身。莫学尔兄年十五,蹉跎始得掌丝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