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题罗浮赏析》
“满洞苔钱,买断风烟。笑桃花流落晴川。”满洞苍苔,可见历时已久,人迹罕至。苔虽形如钱,只能点缀风烟。但它代表了一种清贫自赏自然超俗的情趣。古洞苍苔,高人逸士独来独往,片片桃花随溶溶川水流出,向人间传送出一丝洞天的消息。世外人并不知道此处别有桃源仙境,故“笑”之,笑桃花多情,笑世人无识。“石楼高处,夜夜啼猿。
“看二更云,三更月,四更天。”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唯有空山声声猿啼,使人警省。此时此地,修道之人,静坐默想,独观云月,拥抱宇宙,体悟宇宙奥秘,直观生命真谛,自得其乐,意静神旺。这几句将道家山中生活的自然环境与辞别尘世,静处修炼而至内心聪慧的生活情趣勾画了出来。所谓“二更云,三更月,四更天”,实际上写的是消除尘念的修炼过程。开始犹存世念,如行云蔽月,继而虚室生白,表里空一,终而至人无己,湛然空明,如片云除尽,空中唯皎皎孤轮。
“细草如毡,独枕空拳。与山麋野鹿同眠”,这几句写“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的山中生活。在这种时空的交错中,人似乎回到大自然中,回归到太古时代,枕拳卧草,幕天席地,遗世独立,鸟兽相亲,没有荣辱得失,没有人我差别,甚至没有人与物的差别,一切均与自然相融。
“残霞未散,淡雾沈绵。是晋时人,唐时洞,汉时仙”,又是一天开始了,晨霞未收,群峰淡雾绵延不尽,千姿百态,山中风光,洞中岁月,自有一种绵绵不尽、长久不变的实在感,显示出大自然永恒的风貌。结尾三句写罗浮山的悠悠岁月,显示出山中人“不知魏晋,无论汉唐”的优越感,山中人在寂寞之中感受着精神上的超脱和欣慰。
总之,这首词将山中风光的悠长,洞中岁月的洒脱,自然的美好和永恒,以及摆脱人世负担后的轻松,一一展示出来,富有野趣。
-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
-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出处】唐王维《渭川田家》。 【译注】老叟惦念着放牧的孙儿,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 【鉴赏】 黄昏时候,牛羊都回家了,村野的老人家想念着还未归来的牧童,拄着手杖在柴门
-
四月廿二日上午,去看丏翁,临走的时候,他凄苦的朝我说了如下的话:胜利,到底啥人胜利无从说起!这是我听见的他的最后的声音。廿三日下午再去,他已经在那里咽气,不能说话了。 听他这话的当时,我心里难过,似乎
-
题解 这是一首描写长安城里元宵之夜景象的诗。据刘肃《大唐新语》载:“神龙之际,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金吾驰禁,特许夜行。贵族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车马骈阗,人不得顾。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夸
-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名诗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美丽的冬季景色。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的神奇。雪花飘落在红墙黄瓦之上,山脉和树木都被覆盖上了洁白的雪。诗中抒发了对雪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暗藏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首诗呼应了中国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更体现了对祖国山水的深深眷恋。这首诗让人们感慨于中国的壮美景色,也引发了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
可怜瑶台树。灼灼佳人姿。碧华映朱实。攀折青春时。岂不盛光宠。荣君白玉墀。但恨红芳歇。凋伤感所思。 作品赏析【注释】:可怜(一作惜)瑶台树。
-
[原文] (节选) 僖公二十二年 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 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楚人济泓而来。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余,寡人不忍行也。”既
-
晨风 【原诗】:彼晨风(1),郁彼北林(2)。未
-
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高堂满地红氍毹,试舞一曲天下无。此曲胡人传入汉,诸客见之惊且叹。慢脸娇娥纤复秾,轻罗金缕花葱茏。回裾转袖若飞雪,左鋋右鋋生旋风。琵琶横笛和未匝,花门山头黄云合。忽作出塞
-
吾师道与佛相应,念念无为法法能。口藏传宣十二部,心台照耀百千灯。尽离文字非中道,长住虚空是小乘。少有人知菩萨行,世间只是重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