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自豫章阻风吴城山作赏析》
满江红,双调九十三字,前阕四仄韵,后句五仄韵,前阕五六句,后阕七八句要对仗,例用入声韵脚。以岳飞词满江红·怒发冲冠最为有名。南宋姜夔始用平声韵,但用者不多。
题中“豫章”,今江西南昌市。“吴城山”地名。据太平寰宇记:“南昌县……吴城山在治东一百八十里,临大江。”船经常航行到这里风浪所阻。张孝祥吴城阻风诗中云:“吴城山头三日风,白浪如屋云埋空。”形象地展示了江涛汹涌的险恶景象。
此词开头“春水迷天”两句,点出天气骤变,风浪连天江面无比险恶。作者紧扣住词题“阻风”下笔,而写得气势雄伟。在旧历三月,春暖雪化,江水猛涨,此时正值桃花盛开的的季节,故称“桃花浪”。杜甫春水诗:“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词里“风浪”二字连用,便在烟水迷茫的景象中显示出了一股汹涌险恶的气势。“云乍起”二句承上实写舟行所遇的险境。一个“还”字,既写出江面恶劣的环境延续,又暗示了时间的推移。这样开头几句就把行舟为风雨所阻的情况充分表现出来。“绿卷芳洲生杜若”二句,由远及近,写景如画。“杜若”,香草名。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在长满一片嫩绿芳草的水洲边上,舟泊烟渚,雨中落帆,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笔墨苍润的烟雨落帆图。
“傍向来沙嘴共停桡”二句,写停泊的情景。“向来”,即适来,“沙嘴”,即沙洲。晏几道玉楼春:“停桡共说江头路。”词人产生遇风浪而飘泊天涯的情怀,这就为下片的抒情作铺垫。
“寒犹在”以下四句,承上转下,由景及情,描写了寒夜停泊的情况。而“倚篷窗无寐”二句,更进一层,倚窗独酌,借酒浇愁愁更愁,这既表现出人物的孤独感,又是上文“愁肠”的进一步深化。“寒食清明都过却”二句,笔墨宕开,但与作者当时的心境相连结。词人想起清明节都已过去,自己早就误过归期,辜负了佳人相约的一片深情,心中充满了焦虑和痛苦。
结末“想小娄终日望归舟,人如削”,这句化用柳永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词意。如果说柳永词中的“误几回”更觉灵动,那么这里的“人如削”就更能传神。唐代元稹三月二十四日宿曾峰馆夜对桐花寄乐天诗:“是夕远思君,思君瘦如削。”不过,词中不是写自己,而是从对方着笔。本来是自己思归心切,却说佳人在小楼里终日痴望希望自己归来。这是出于自己的想象,是虚写更展示了作者急切回去的心情,但运用了“终日望归舟,人如削”这样具体细致的情节描写,不仅显得真实,化虚为实,而且把埋藏内心的思归意蕴充分刻画出来。
这首思归的词作,以景起,以情终,全词情景交织,然而在抒写旅途停泊时的感情起伏动荡,尤擅长于勾勒铺叙。这与柳永擅长表现羁旅行役的题材而又尽情铺展的格调是一脉相承的。
-
【名句】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 [注释与译文]丹青,指史籍。古代以丹册记勋,青史记事。这两句说:国家形势艰难的时候才能显出英雄的气节,他们一个个被载入史册,永垂英名。诗句强调逆境中只要有“正气”作为精
-
蝶恋花 【宋】晏几道 醉别西楼醒不记 春梦秋云 聚散真容易 斜月半窗还少睡 画屏闲展吴山翠 衣上酒痕诗里字 点点行行 总是凄凉意 红烛自
-
1、执子之手,与子携老! 2、织女绣云锦,牛郎河西盼。鹊桥河间架,七夕终短暂。愿爱长相依,月儿永无缺。我欲银河逝,予两星永洁! 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4、在天愿做比翼
-
水仙子·讥时 张鸣善 铺眉苫眼早三公,裸袖揎拳享万锺。 胡言乱语成时用,大纲来都是烘。 说英雄谁是英雄?五眼鸡歧山鸣凤, 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飞龙。
-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年健者也
-
稍微熟悉佛教史的人都会知道提婆达多这个人物。“提婆达多”是梵文Devadatta音译,旧译“调达”,意译“天授”。他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堂兄弟,后来加入了僧团,作了和尚。这个比丘在佛典里却是一位大名鼎鼎的
-
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赏析] 天授二年(691年)冬天,武则天忽然游兴大发,要游上苑。但上苑一片白雪,树木凋零。这时有位大臣出主意,让武则天下一道圣旨令百花于次日齐放,
-
为政之道·荐贤·赵普冒死荐贤 赵普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开国功臣。一次,已做宰相的赵普发现了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写了一本奏章向宋太祖推荐。宋太祖看了奏章决定不用。第二天上朝,赵普又写了一本同样的奏章,宋太祖以
-
《天演论》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人功未施,其借征人境者,不过几
-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758),是诗人由于参与永王李磷起兵事件而遭流放夜郎(今贵州省东部),途经武昌游黄鹤楼时所作。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