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春·京市舞女赏析》
这是写京城的年幼舞女。作者在词中通过对都市舞女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南宋时期的民俗生活画卷,同时,也包融了词人对任人摆布的舞女的怜惜之情。
京市,即指南宋都城临安。周密武林旧事卷二“元夕”条:“都城自旧岁冬孟驾回,则已有乘肩小女,鼓吹舞绾者数十队,以供贵邸豪家幕次之玩。而天街茶肆,渐已罗列灯毬等求售,谓之灯市。自此以后,每夕皆然。三桥等处,客邸最盛,舞者往来最多。每夕楼灯初上,则箫鼓已纷然自献于下。酒边一笑,所费殊不多,往往至四鼓乃还。”这些幼女舞队,每逢佳节,便穿街过市,到天街茶肆,箫鼓齐鸣,为当街演出。
这词上片写舞女列队过街的情形。“茸茸狸帽遮梅额,金蝉罗翦胡衫窄”,这是写舞女的装束打扮。
先写头面。头戴的细毛茸茸的狸皮帽子,遮掩了妆饰着梅花的额角。把梅花瓣的纹样画在额上就是梅花妆。狸帽没有全掩额角,因此美丽的梅妆仍隐约可见。接着是写舞女身上的装束。她们穿着金色的薄如蝉翼的罗衫,窄小合身。再接着是写到这些幼女骑在大人肩上,细腰女嬝娜,但由于疲劳显出倦态;又不得不和着鼓笛的节拍勉强做态。
下片写幼女的舞技,但不从正面而由侧面写出:一是少年观众争相问询舞女们家住何处,得知她们住在城东的街巷里。二是那些幼女的舞技实在精妙,所以词人困倦归来,在梦中还仿佛见到他们婆娑起舞呢。
柳永有四首木兰花都是写艺妓们的歌舞的。其中第三首去:虫娘举措皆温润,每到婆娑偏恃俊。香檀敲通过玉纤迟,画鼓声催莲步紧。贪为顾盼夸风韵,往往曲终情未尽。坐中年少暗消魂,争问青鸾家远近。
这首柳词是直接铺叙,可说是吴文英玉楼春的蓝本。不过柳词写得明显,吴词则委婉道出。柳词中正面写虫娘舞技的语句较多,如说她举止温雅,动作准确,手足的一举一动和着檀板、画鼓的节奏快慢;她跳舞时顾盼生姿,风韵四溢,到了歌曲终结时好象还意锋未尽。这词共八句,却用六句正面写舞蹈。末了两句是少年观众由于对虫娘色艺的欣赏而争问她家的住处,是侧面衬托的笔法。吴词和柳词比较之下,写法之不同清晰可辨。
吴词正面写幼女舞蹈的句子不多,只有“倦态强随闲鼓笛”一句,这只是她们乘肩时的姿态,只属“广告”性质,还谈不上正式的表演。过片“问称家住城东陌,欲买千斤应不惜”,是写观众的反应,借以烘托她们舞技的精妙。而结句“归来困顿殢春眠,犹梦婆娑斜趁拍”,则是作者观赏幼女们舞蹈后印象深刻。这两句看来是闲笔,却比正面写舞技的精妙更有力量。正好象听到传说中韩娥的歌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一样,美妙的印象挥之不去。吴文英善于用虚幻来衬托真实,反映真实。“衬托不是闲言语,乃相形相勘紧要之文,非帮助题旨,即反对题旨,所谓客笔主意也。”(刘熙载艺概。经义概吴文英的词善写梦幻,善于用“客笔”来表现“主意”。如他有名的点绛唇。试灯夜初晴,下片“辇路重来,仿佛灯前事。情如水。小楼熏被,春梦笙歌里”,结处“情如水”三句,谭献极加赞赏,说是“足当‘咳睡珠玉’四字”。这词精彩处在于结尾,因为“情如水”三句通过梦境,把元宵前夕抚今追昔的感伤情绪非常含蓄地反映出来。玉楼春结句“归来困顿殢春眠,犹梦婆娑闲趁拍”二句写的梦境,一方面固然是乱去这些所幼舞女姿色艺技的高超,但另一方面也未尝不包涵着词人对她们随人摆布的不由自主生活境遇的怜惜。这样就使词的思想境界提升了。
-
曹雪芹巧妙地通过林黛玉对柳絮的吟咏,抒写对未来悲剧的预感。自己的命运也将要象柳絮那样飘泊不定,不知是“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倾诉了无依无靠、无力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全词以拟人化手法,抒写内心的孤独与悲伤。凄楚哀
-
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朱氏是重实践功用的学者,于诗词一道用力稍轻,故其诗仅达意而已。此诗质朴无华但因感情诚挚,亦自有其感人的力量。
-
县人冉氏, 有狗而猛, 遇行人, 辄搏噬之, 往往为所伤。伤,则主人躬诣谢罪, 出财救疗之,如是者数矣。冉氏以是颇患苦狗;然以其猛也,未忍杀,姑置之。……居数日, 冉氏之邻至, 问其狗, 曰: “烹之
-
前身本同社,宿业独临边。一悟镜空老,始知圆泽贤。归心忘犊佩,生术寄羊鞭。不似欧阳子,空留六一泉。
-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惟思古今有大诚信之人,各有效用,积功于天,乃敢自前。|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惟思古今有大诚信之人,各有效用,积功于天,乃敢自前。》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1],赖有青山豁我怀[2]。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3]。 [作者简介] 张耒(1054—111
-
古文观止·清文·袁枚·祭妹文 乾隆丁亥冬①,
-
原名《周髀》。一卷。不著撰人名氏。约成书于汉天汉元年(前100年)前后。本书是一部主张盖天说的天文学著作,但由于盖天说“考验天状多所违失,故史官不用” (《后汉书·天文志注》引“蔡邕表志”),而《周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