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出金门寻王侍御不遇咏壁上鹦鹉赏析》
四旬诗既是咏画中鹦鹉,又是写诗人自己。前两句说,鹦鹉羽毛脱落,离开了金殿,独自依托在侍御家的墙壁上哀鸣,实际上是在写自己遭受挫折,从翰林院失意归来,形单影只,前来向侍御史倾诉衷肠。后两句说,鹦鹉能模仿人说话,终究要被遗弃,最后还得飞向陇西出生之地,实际上也是在说,冉己敢于陈述意见,终究见弃于唐明皇,只好回到自己的故乡去了。题画与言情,两相啮合,取譬精巧,可见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诗人用鹦鹉的能言喻指自己的才华,既然自己不为朝廷所用,那就只有回归故里了。古时陇西盛产鹦鹉,而陇西正是李白郡望所在,因而诗人对鹦鹉有同病相怜之感。诗中以“陇西”与“金殿”对举,其失落之感尤为强烈。
而这只鹦鹉不是一般的鹦鹉,是从金殿里来的,金殿里的鹦鹉来到此地的原因:一是败羽,二是能言。正因为这样,所以只能孤鸣在野,而且叹息自己失去了锦绣衣装。因为“能言”而“终见弃”,所以只能独自飞向陇西,其实这是诗人以鹦鹉自比,写鹦鹉的遭遇,其实就是抒发自己的情怀,自己就是那只败羽而多言的鹦鹉。
-
壮心久零落,白首寄人间。天下兵常斗,江东客未还。穷猿号雨雪,老马怯关山。武德开元际,苍生岂重攀。
-
治鞭疮喻 【原文】 昔有一人,为王所鞭,既被鞭已,以马屎傅[1]之,欲令速差[2]。有愚人见之,心生欢喜,便作是言:“我快得是治疮方
-
钟惺:浣花溪记 钟惺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
-
此诗描写蜀中四月的情景,壮美与纤丽互见,宏观与微观俱陈。细雨迷蒙,密雾难开,春水盈野,一派浩渺,意境壮阔。 诗中的“南京”是指现在的成都,“犀浦道”指唐代的犀浦县,现在四川郫县的犀浦镇就是当年犀浦县治所。
-
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万变不穷之妙用。 【注释】 百折不回: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挫折都毫不退缩。 【译文】 有了百折不回
-
嘉树团团俯可攀,压枝秋实渐斓斑。朱栏碧瓦清霜晓,粲粲繁星绿叶间。
-
[元]元好问久旱雨亦好,既雨晴亦佳。胡床对朋友,树影含清华。墙东有洿池,欹忱听鸣哇。
-
古诗中反映农民困苦生活的作品很多,如白居易的《观刈麦》、张籍《野老歌》、皮日休《橡媪叹》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而《打麦》不落窠臼,内容更丰富,艺术上颇多创造。 这首诗集中抒写了农民的终生劳苦,流露出强烈的恤民情怀,及对不合理现实的愤
-
【注释】 选自《论语·雍也》。 质:指人的内在思想品质。 文:指表现在外面的礼节,学问。 野:粗鄙。 史:虚华无实。 彬彬:文与质搭配得很适当的样子。 【赏析】 孔子主张一个人的文采与质朴之间应该达到
-
自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至1938年銮披汶上台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可以视为泰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西巫拉帕等一批青年作家登上文学舞台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