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惺《浣花溪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钟惺:浣花溪记
钟惺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
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友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喧溢,迫暮趣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
浣花溪,是成都西面有名的风景胜地。 自唐代诗人杜甫在此筑草堂卜居以后,便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向往之地。这篇游记就是记叙浣花溪一带的清美景色的。
文章题为浣花溪记,一开始便围绕浣花溪落笔,先写出它的纤秀长曲的总体特征,然后用简炼的语言写它连环、如玦、如带、如规、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的美感,通过这一连串生动形象的比喻,使浣花溪水清幽美丽、婉延曲折的风貌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浣花溪水清澈可鉴,碧绿可爱,沿岸两岸又有茂密的竹柏,一片葱绿。水木清华,相映成趣,编结成一幅优美的图画,游览其中,令人神清气爽,无限惬意。文章不仅写自然之景,而且写了那溪上的三座小桥,写了在绿阴掩映中,时而可见溪左岸边的茅屋竹篱,景色出美,充满田园的宁静气氛。溪中的小洲,横斜如梭,在小洲之上,又有小亭可坐可观。这些景物,在作者的笔下,一一展现出来,象是边游边说,娓娓动人。
文章至此,似乎已写尽了浣花溪。可是,浣花溪之所以见知于世,主要因为这里曾是诗圣杜甫卜居之地,写浣花溪而不写杜甫,便会失去它的光彩。况且,作者是主张一切山水,皆“有待而名胜”的。因此,作者写浣花溪,眼光没有停留在浣花溪的自然景物上,而是以自然景物为陪衬,渲染杜甫草堂周围的优美环境,所以他说:“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正因为他重视人文景观在自然景观中的作用,所以文章在写自然景观的同时,又点到了青羊宫、武侯祠、梵安寺以及缘江路、浣花溪、百花潭水的题署。然后又一路寻来,最后落到杜工部祠的描写上。由此可见,文中的景物都是在寻访杜甫草堂、祠堂途中顺手写出的,这种写法,宛转而有韵致,仿佛峰迥路转,曲径通幽。当作者来到杜甫祠堂时,首先描述的是“颇清古”的杜甫像。接着,作者由杜工部祠而生感慨,赞扬了严武在生活上接济杜甫的深厚友谊,发出“患难之于友朋,大矣哉”的感叹。同时,对杜甫“穷愁奔走,犹能择胜”的山水情怀,深为叹服。缅怀先贤,景仰其宽阔胸怀的情感充盈在字里行间。
文章结尾处,作者交代了游览时间、气候状况,并把达官贵人故作清雅来此凑兴与自己“偶然独往”两相对比,流露出对“冠盖稠浊,磬折渲溢”的鄙视和厌恶,表达出游览胜地贵在幽独的情怀。钟惺在文学创作中是主张“独抒性灵”的,这篇游记正是他独抒性灵的一次文学实践。
-
(一)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二)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三)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 衿(jīn):衣领。 嗣音:寄音讯。 挑:挑
-
《汉魏六朝散文·范晔·儒林传序论》原文鉴赏
-
《陈逅·座右四铭》原文注释与译文 立志吾人有
-
问吉转征鞍,安仁道姓潘。归期明主赐,别酒故人欢。珠箔障炉暖,狐裘耐腊寒。汝南遥倚望,早去及春盘。
-
题解 《乐府广题》记载,谢尚为镇西将军的时候,曾穿着紫罗儒衫,在市中佛国门楼上弹琵琶,作《大道曲》。而今曲去辞留,就是这首《大道曲》。 原文 青阳二三月,柳青桃复红。 车马不相识,音落黄埃中。 赏读
-
浔阳郡厅后,有树不知名。秋先梧桐落,春后桃李荣。五月始萌动,八月已凋零。左右皆松桂,四时郁青青。岂量雨露恩,沾濡不均平。荣枯各有分,天地本无情。顾我亦相类,早衰向晚成。形骸少多病,三十不丰盈。毛鬓早改
-
《景岳全书》是明代著名医学家张介宾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综合性著作。成书于天启四年(1624)。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有较详辑要;清《八千卷楼书目》、《壬子文澜阁所存书目》等载有其著录。现存版本主要
-
王铎这幅草书轴,绫本,高166厘米,宽49厘米,乃临王羲之《远嘉兴》等帖。今藏开封市博物馆。作品无写作年月,然察其草法风格,当是晚年手笔。校之其59岁所临《远嘉兴》《求屏风》的条幅,笔势相似,而狂放宕
-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览 通:揽;明月 一作:日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销愁 一作 消愁)人生在世
-
此诗如连环锁子骨,节节相生,绵绵不断,使读者眼光正射不得,斜射不得,无处寻其端绪。“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各各照顾有情。诗真艳诗,才真艳才也。“昨夜闲潭梦落花”以下八句是结。前首八句是起,起用出生法,将